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杨新寿 《新闻知识》2003,(11):35-36
新闻记者的职业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职业,新闻工作的对象必然要面对生活在不同地位、不同环境、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因此,坚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采访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人们是对记者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却往往存在着不能用平等视角采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新闻采访,其对象是客观事物,因此,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也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采访起始于调查研究,终结于调查研究,其全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那么,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面对采访对象、采访手段、采访环境都在日益不同,新闻采访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过去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新闻采访中记者调研功能要不要强化以及如何强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同仁人共勉。 采访条件和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9.
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10.
关勇 《记者摇篮》2009,(7):41-41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采访对象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的态度,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很大,没有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记者几乎无法完成采访活动。采访对象的不合作是由采访对象和记者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任何采访对象在其不合作的背后都有一扇虚掩的小门,关键在于我们的记者能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采访对象,记者不得不具备一定的采访技能以巧妙地应对。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只不过在记者采访中的社会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不同,它是在新闻领域中发生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里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外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如何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往往成为一篇好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情商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高低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高于智商的因素。因为工作性质不同,记者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人、不同事、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情商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的结果及质量,探索情商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无疑对新闻采访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春燕 《青年记者》2006,(12):70-71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记者、通讯员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瞬息万变,这种“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决定了记者、通讯员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牢牢把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每个人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他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也受别人言行的左右,从而达到双向交流、双向影响的互动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这种互相作用、互相感染的辩证关系就是互动。新闻采访的双向互动性是指新闻采访时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世界政坛采访之母、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采访视为戏,  相似文献   

15.
记者作为新闻的“采撷者”,每天奔忙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接触,采集着不同的新闻.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讯。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受访者即被采访对象打交道,对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好采访时的进度,以使自己的采访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它是一篇稿件是否出彩的关键。这里就对如何搞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认。因此,记者怎样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亦即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来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是一个涉及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类型之一,现如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台的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既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也要保证采访的深入性.本文以电视台的记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电视台的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开启采访对象心扉、挖掘新闻素材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记者的采访语言,由于不同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记者的采访提问,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电视新闻(含专题报道)自然不予例外。我们可以说,新闻是拒绝导演的。然而,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工作中,导演的影子无处不在。当然,这里的导演比戏剧导演要隐蔽得多。比如采访时,记者指点采访对象要如何如何做,怎样怎样谈等等,这是记者在充当导演角色;采访对象为了形象光面些,在言谈举止及服饰上刻意追求,这是采访对象自己导演自己;至于旁人导演记者该怎么拍,采访对象该怎么表演,更是屡有所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