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的紧密结合。电视读报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也是众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学将深度报道概括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通过电视手段以视听符号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包括背景介绍、调查研究、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深层次传播,正因如此,理性思辨应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是多样化的,报道是立体化的,深度报道因节目时间的充实和深度的拓展,更应如此。光具备电视性,即有了视听形象直观、直接、现场性等特点,不注意传播符号的丰富和报道…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比一般电视新闻节目实证性更强、更有深度,观众关注的程度也更高,社会影响力也更广泛深远。本文结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陈述事实、报道及时,又具备评论的恰到好处、有理有据等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挖掘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可观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的方兴未艾是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纵观深度报道的发展历史,纪实风格越来越明显。崇尚纪实已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主要特征。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它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既翻新了报道形式,又充实了扳道内容。再现事实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大容量的深度报道又给纪实手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深度报道和报纸深度报道一样,不管是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或评论性的,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电视的个性魅力就在于充分运用电视…  相似文献   

7.
张春星 《青年记者》2007,(14):120-120
电视评论,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新闻体裁在电视上一直呈现弱势。近年来,电视这一媒体愈来愈不满足于自己的“短、平、快”,对许多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采访报道。但这种评述性的深度报道,不仅仅是时间段的加长、画面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深度,强调新闻的穿透力,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评论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征 《新闻前哨》2003,(7):64-64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信息的重要来源,观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不再满足于仅了解外在的、看得见的形象信息,还看中全方位和立体的深度报道,这即是受到观众普遍青睐的重要报道方式——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9.
主题报道"新闻化" 主题报道是电视联播类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展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规模化、系列化报道.如何使主题报道真正做到贴近观众,打动观众,引领观众,进而使主题报道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吴春光 《新闻传播》2010,(8):104-105
在时下的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消息的代名词,而纷纷向新闻深处挖掘.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做出解释性或调查性报道,即所谓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来抢占观众的有限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作为种独特的节目形态,自从进入电视媒体以来.便以其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报道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创造了诸多精彩的电视新司深度报道文本。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中的种样式.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选题的重大性,与百姓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内容具有曝光性等因素之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其叙事方式。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把观众紧紧吸引到了屏幕前。  相似文献   

12.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推出的一个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经过7年发展,“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倍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成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借鉴。 运用调查方式推进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的成功,就是在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是新闻宣传中一种大型报道方式,它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性连续调查,也可以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不同的人和事进行多层次、多系列的报道,它集新闻事实、背景解释、论证剖析、逻辑思辨等多种手段为一体,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探索和述评,将新闻事件的历史过程、前因后果、性质意义、问题预测、前景趋势等全方位展示给观众,因而它不仅以对主题的开掘深入、反映面多、涉及影响面广、表现形式多而见长,并且还因其特有的深层次、大气势、大容量、连续性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强化宣传的报道力度,产生出具有强大威力的社会轰动效应,因此被称为新闻宣传中的重点报道或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4.
电视读报类节目的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快餐式"的新闻资讯,在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社会,更符合观众的需要。电视读报类节目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等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浓缩报刊精华,聚焦焦点话题,通过主持人对报刊内容的再度开发和二次解读,从而形成栏目的个性和风格。电视读报类节目具有以  相似文献   

15.
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视深度报道方式已经在各大电视台普及,并且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有些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深度报道的深透性大打折扣,一些本来很不错的报道题材因为无深透性而丧失了它的报道分量和引导力量。因此,电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电视深度报道是近年来电视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概念范畴既区别于普通新闻报道,也不同于组合式的新闻报道,而是集叙述、议论为一体,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真相,挖掘事物的本质;有观察、有分析、有评论,因此,常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目前许多台开办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及新闻性的社教专题类节目大多属于此列。电视深度报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确定了它所独有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新闻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报纸和杂志的强项,近些年来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也开始制作电视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向。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也必须适时的进行改革。如果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已经成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这种媒体与广播、报纸相比,它是一种直观性、形象性媒介;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周日观察》是深度报道节目。这种节目很大部分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完成的,节目的访谈分量是很重的。这种深度报道由于结构复杂、事实情节较多,很容易走入让观众看不懂或很抽象的怪圈。如何使访谈分量很重的深度报道有一张生动的面孔,完全取决于访谈的效果。所以记者的现场采访必须具象化,发挥电视这一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明白了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才能自觉地运用电视的特征,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寻找到形象化的方式,避免虽思想深刻而语言却晦涩、抽象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给观众可听可看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发现在电视中“深度报道“这个词频繁出现,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我认为,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