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凌 《新闻传播》2005,(12):59-60,67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新周刊》分别入选2003年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为和最具成长力的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南风窗》列广告收入最高的周刊(除时尚类和经营管理类)前三名。  相似文献   

3.
竞相登场 色彩纷呈——90年代中国新闻周刊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背景下的新期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 ,集时效性、深度性于一身 ,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堪称现代期刊市场上的“宠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起源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望》(初为月刊 ,1984年改为周刊)。其他新闻周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中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 ;《新周刊》创办于1997年 ;《深圳风采周刊》由《深圳风采》月刊1997年改版而来 ;《新民周刊》创办于1999年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4.
10月优异策划☆《新中国60年之希望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37期简介: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是今年媒体的重头戏,《中国新闻周刊》推出了"新中国60年"系列封面专题,"新中国60年之希望中国"是系列专题的最后一部分。这个专题别出心裁,约请9位代表性人物写下《给未来中  相似文献   

5.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整个世界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中国主流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曼德拉逝世的消息被证实后,我国媒体迅速展开报道,且规格较高,以《人民日报》为例,在2013年12月7日刊登了四篇和曼德拉相关的文章,分别是位于头版报眼位置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不幸逝世习近平向祖马总统致唁电李克强向祖马致唁电》和第三版的《"太阳永  相似文献   

8.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4,(1):30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后,我国媒体做了高规格、大篇幅的报道,体现了对这位国际政治人物的高度关注和认同。但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维佳看来,很多报道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请看《中国媒体曼德拉逝世报道的问题》。在网络"热词"频出的"词时代",传统党报在一些公共事件的命名上几乎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9.
《新闻周刊》的诞生恰逢其时。当时,中国的时事类周刊市场正处于培育期,《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虽已经小有名气,但周刊的竞争远没到短兵相接、刀刀见血的激烈程度。再者,各刊的定位各有侧重,彼此可替代性不强。因此,作为后来者的《新闻周刊》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11.
杨阳  陈达凯 《东南传播》2010,(7):157-159
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对汶川地震这同一事件的封面故事的报道,阐述了封面故事的重要性,通过对报道主题、报道性质、报道方式、写作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了两家杂志报道的不同特色,得出结论即应保持差异化的风格,平衡各方团体,从而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周刊类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深圳周刊》等刊物在全国范围内日益走红。这些周刊的成功之路,为其他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类媒体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文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文平衡的知名期刊。我是谁?——“三联”的性格定位“三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年代韬奋先生的创刊目…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文化的推动,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有品质的文化报道可以提升大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惠及物质文明建设,因此,严肃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都很重视文化报道。本文将对具有典型综合类周刊、周报特征的《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方周末》的文化报道在文化价值取向、题材类型、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对当前重视文化报道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在文化报道的内容呈现上有个宏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荆丽娜 《新闻世界》2012,(11):126-128
本文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为代表分析新闻类周刊的微博应用情况。认为其成功的微博经营策略使老牌的新闻类杂志焕发了新的生机,且对报纸微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时代》(TIME)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美国乃至世界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自创办至2009年12月31日封面之中国篇,将各个时期的对华报道进行对比,试图找到以该杂志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以及美国社会在对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态度与立场,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新创与改版看严肃大报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中国报业掀起创刊新报与老报改版的高潮:一些经济类的周报迅速崛起,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时政类新闻周刊也脱颖而出,如《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颇大的“老牌”报纸《南方周末》也开始强化时政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也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版。  相似文献   

19.
王晓翠 《青年记者》2007,(20):43-43
在CNRS对新闻类期刊的读者调查中《,中国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77%,《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69.7%,《三联生活周刊》和《南风窗》的女性读者分别占到56.3%和51.4%。  相似文献   

20.
韩阳 《出版参考》2005,(9X):20-20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5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