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雪 《新闻世界》2011,(8):29-30
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新闻调查》和美国经典节目《60分钟》按照其节目内容划分都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通过对他们的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璟 《当代传播》2005,(6):93-95
19世纪末,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报道形式开始在美国报纸上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则属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60分钟》因其对社会问题的细致调查和深入分析,成为美国闻名遐迩的名牌栏目,自此彻底打破了电视媒介不能做调查性报道的观点,赋予调查性报道以新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电视节目创作者经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和历练打造, 在1996年5月推出了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作为一块试验田,《新闻调查》不负众望,高质量地完成了发端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栽培,使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以鲜活的方式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调查性报道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从实践、理念到经验,到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基本上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还难以系统、规范地进行运作,甚至还存在种种争议,《新闻调查》可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2000年他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2003年又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5.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深度报道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它的雏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解释性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报纸面临着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渐渐不再是报业的专利。在西方新闻界,“ENG的声画同步,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他们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的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就是一档典型的深度报道类栏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进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自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以来,经过近十年的摸索,该栏目积累了相当多的电视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晚间世界新闻报道》(《World News Tonight》)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一档精品新闻节目,时长30分钟(含广告约8分钟)。该节目在美国众多媒体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不断壮大和成熟,摸索并形成了一套适应商业电视市场竞争的运作模式,深受美国中上层人士的喜爱。其做法对于即将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我国电视新闻业的改革和创新有着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现将《晚间世界新闻报道》主播、记者和报道形式方面的特色和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刘欣  侯文韬 《兰台世界》2016,(6):119-121
本文探讨《大公报》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贯重视体育报道。《大公报》的体育报道,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介、促进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国内最早的一档早新闻节目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开播,电视早新闻节目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真正掀起早新闻热潮的是1993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被誉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从这以后,无论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还是各地方台,都纷纷开办电视早间新闻节目。节目形式从最初单一的新闻播报、对前一天新闻的重播到借鉴西方早新闻节目的成熟经验,大多采取了"新闻+信息+娱乐"的模式。至此,  相似文献   

11.
36年的辉煌调查性电视片的样板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创办以来,经过数年摸索,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式。由于启用了这种新的形式,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而观众则如同亲眼目睹。这些故事不仅令他们触目惊心,而且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60分钟》之所以被社会学家们称为“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恐怕主要在于调查性纪录片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自80年代以来,《60分钟》节目中的调查性纪录片模式开始为一些…  相似文献   

12.
王波 《视听界》2009,(1):105-106
面对报纸、电台这两个早间新闻领域的传统强势媒体,以及早间央视1套《朝闻天下》、2套《第一时间》的强势地位,加之对投人效益的担心,地方台早间新闻节目很难办,难坚持,一直是地方台新闻节目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目前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台早间新闻节目也就是北京台的《北京您早》、东方卫视的《看东方》、辽宁卫视的《第一时间》、吉林卫视的《早安吉林》等寥寥几家。  相似文献   

13.
这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的一本回忆录。迈克·华莱士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了长达60多年的个人辉煌。这本书深度解读了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深度电视报道节目——《60分钟》制作过程,以及这位老牌记者如何选取报道题材和角度,在揭露和调查性报道时使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步步紧逼、直击事件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档演播室谈话节目,每次时长60分钟,为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它以时代前沿的思考,重量级的嘉宾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构成其独特魅力,据央视索福瑞调查结果显示:《对话》栏目已经成为央视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栏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康丽 《青年记者》2010,(12):31-3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式的调查性报道可以理解为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17.
本书被美国评论界誉为“最具权威性的新闻案例分析”、“一部西方新闻记者的《圣经》”。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学究气十足地大谈特谈新闻理论.而是借用同事的嘴巴.讲述他们自身的成才历程、采访经验、幕后故事和在报道中不便说出的真实感悟。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正当全国人民准备喜迎春节之时,我国南方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笔者对“南方雪灾”期间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了分析和比较,归纳出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党报在抗灾报道时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段勃 《当代传播》2008,(6):101-103
调查性报道这一概念在中国是舶来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在近代中国已出现了这一报道形式。《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连续报道体现了调查性报道揭示性、独立性、显著性等特点,是早期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