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玺 《新闻世界》2009,(6):49-50
本文通过对于出现在近几年的电视新闻从告知新闻逐步走向讲述新闻故事这一现象的反思,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是应运而生,它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避免新闻泛娱乐化。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一种潮流。在上世纪90年代,它在拓宽媒体思路和丰富我国新闻传播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新闻故事化也暴露出一些负面因素。本文从新闻故事化对新闻传播行业产生的利与弊,以及把握新闻故事化的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视民生新闻:在故事化的叙述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广泛运用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民生新闻特有的亲民效果得到延伸。随着这种叙述方式的广泛应用,电视民生新闻中出现了一些因故事化而导致新闻失真的种种现象。本文试澄清电视民生新闻中故事化叙述方式的界定,并分析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在电视民生新闻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摘要】新闻与故事的含义各不相同,然而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其中的某些手法在两者身上皆可行,于是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应运而生,但是新闻故事化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本文主要从新闻与故事的界定,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新闻故事化的传媒实践及新闻故事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四个方面论述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5.
曾东 《记者摇篮》2009,(6):34-34,20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简言之,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其一,内容必须是新闻,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的一些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一般运用在软新闻中,它是将传统的广播新闻运用故事化的手法加以修饰、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传播的形式。它可使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休闲娱乐的享受,可以缓解当今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避免了单纯说教产生的抵触情绪和负面影响,为顺畅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离不开它的三要素,即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将具备真实性和新闻性的信息加以趣味性的佐料,以不同的视野、角度和层面对新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报道是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侯磊 《军事记者》2012,(5):29-30
新闻故事化,在增强新闻文本的可读性、易读性方面显示出了很大优势,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业界的关注和讨论,故事化写作已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在报道中讲究如何讲故事.如何用故事吸弓1人。那么,新闻故事化真的就那么“必须”吗?我们需要对此作一些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故事化,其实就是将生硬的、条理性的事实报道,变成为故事的形式,使新闻更多戏剧化、情节化的成分。把新闻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也就是说,要让新闻具备讲故事的特征,有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情节要留有悬念、还可以有人物的冲突,有故事发生、发展的细节。就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来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播发的一个方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化的发展脉络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一种形象化的报道方式,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故事化报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法国的杂文写作.  相似文献   

10.
赵萍 《新闻世界》2014,(8):24-25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媒体以独特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传统媒体在其冲击之下纷纷探索突围之路。新闻报道的故事化便成为近年来我国多数传统媒体选择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本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及新闻故事化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以期为当前我国的新闻故事化趋势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的故事化,用美国名记者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简单来讲,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就是深入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并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加以反映。这种报道方式注重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原生态过程,着力表现新闻中的细节与情节。它甚至还大胆地将一定的艺术手段运用到其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人文因素,激发人类的情感,提高新闻的可看性与感染力,从而使之具有了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齐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受众信息接收模式的变化和编辑观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用故事化的方式来阐述新闻,吸引受众。不过在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方面,新闻故事化却似乎成了民生新闻的专利,且多利用噱头、冲突等表现手法,造成新闻事实和故事化之间的主次关系颠倒。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湖南卫视的《新闻当事人》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牌节目《60分钟》为借鉴,试图讨论在新闻故事中,如何处理新闻和故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继东 《新闻窗》2009,(5):115-116
追求新闻故事化成为新闻发展的趋势 “新闻故事化”是指运用故事化的新闻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的方法。以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的定义:“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的手法.这种报道手法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体"就以平民化、富于人情味的特稿报道新闻,使得新闻的报道富有故事化的情节,成为较早的新闻故事化的典范.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都市报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涌现,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媒体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也迫使电视新闻不断改变自身形式,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近年来,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能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也存在诸多问题,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展开讨论,通过分析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潮流,探讨了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顺应当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和观众接受的需求,电视新闻界出现了这样一种节目制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叙述,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它实际体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这种电视新闻故事化现象是对传统新闻传播形态的一种变革,在传达政令、传播信息、教育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新闻故事化叙述的做法其实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新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电视新闻朝着平民化、故事化与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民生新闻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新闻形式,从其出现至今,以势如破竹之势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在发展中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19.
陈长建 《声屏世界》2008,(12):51-52
当记者们面对同一新闻源时,如何报道才能吸引眼球成了一大难题,竞争的压力催生了新闻传播手段、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手段的发展中,新闻故事化越来越为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喜爱。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以故事的方式写新闻,在新闻中讲故事。1993年5月1日开播的新闻杂志类栏目《东方时空》,于1993年10月下旬开设了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主旨,每天为观众讲述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从小处着眼,彰显大主题。记者要善于选题,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故事,多选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通过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来反映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使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要通过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来展现。这样,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就与受众产生了天然的接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