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爱军 《现代教学》2014,(12):50-51
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以学生为本”已逐渐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热词。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学生因素,不可缺失了学生立场。但是,“以学生为本”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一味地看学生“脸色”,那样很容易让我们的教育“跑偏”。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因素,不可缺失学生立场.但是,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看学生“脸色”行事,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需从自由、民主、需要、测评和尊重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寻求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优化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提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一提到学校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课堂教学;一提起课堂教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分数和升学。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班主任一直都在“教育服从教学,教学服从分数”的怪圈中疲于奔命,同时导致了“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状。也正是这种观念,把教师和学生推入了一个“孤独”的尴尬境地。教育本来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学校教育,导致教师“孤军作战”。学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智…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因素,不可缺失学生立场。但是,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看学生"脸色"行事,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需从自由、民主、需要、测评和尊重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寻求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优化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从阅读的性质来看 ,应统一“应用为本”与“精神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 ,多年来对此认识一直是极端的 ,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 ,无视人的精神存在。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 ,人为地将课文支解成字、词、句、段 ,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 ,结果十几年下来 ,字没有写好 ,书没有读好 ,说起话来语无伦次 ,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当然 ,教师也没有忘记在阅读教学的最后 ,对学生再来一个思想教育 :“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认为这就是阅读…  相似文献   

6.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生本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我们教师始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生本教育”中,通过我们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7.
按照新的发展性教育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努力,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的“三为本”发展性教育办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本”,以教师“三品”形象发展为“本”,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本”,初步形成一个“三本”一体,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和求知的殿堂。 一、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这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李存军 《新疆教育》2013,(11):41-41
“生本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极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地尊重学生,充分地相信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把以往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生本教育能使人的发展达到极致,生本教育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走生本之路?2011年3月,我们申报了“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压制教师。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在教育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就笔者的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误区一:一味迎合学生,赏识放弃原则。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一味迎合学生,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压制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许多报刊中的教育类文章里,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了教育上的习惯性流行语,以学生为本究竟怎样为“本”,“本”到什么程度,似乎没有绝对的硬性标准和统一结论。面对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中小学生,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氛围和情况,去认真地揣摩和实践,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注重寓德育于其中)工作中,我们对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金龙 《上海教育》2000,(10):29-30
归纳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加以概括,而考察素质教育的全部外延,则明显地看到德育始终被放在首位,于是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抑或可称在德育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应落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也有称“做人”教育,但我们认为前者所表达的含义似乎更确切、更深刻,因为“成人”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点,一种教育过程,故本文用“成人”教育这个概念。)而审视当前德育工程,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了一个薄弱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不断普及,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在使用观念上由原来的“负担”变为“助手”,在教育观念上也由原来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一味地“填鸭”,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初中英语教学中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结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英语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容量大、突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且课时有限等特点,假如教师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传统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从实行新课程教学以来,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是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指明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一味地记得陈旧古板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树立他们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说,课堂要以生为本,要时刻关注学生,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是,当“有效”“高效”等字眼刺激我们大脑时,我们经常忘了学生。峨边送教,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追求生本教育,以生为本,顺乎天性,从而追求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过敏慧  林晓 《考试周刊》2012,(68):69-70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本文结合学校开展的“导学案”研究,例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17.
所谓“生本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切实认识和做到“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切实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本教育因其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获得无穷的生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目前普遍存在教师讲解多,学生学习重题海战术,费时多收效微。因此,如何以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如何在生本的大环境下艺术性地创设课堂教学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代校长     
重点推荐“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改的核心之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价值取向下,我们应该作怎样的思考?在办学中,我们如何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呢?本刊特邀参加“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知名校长、专家,请他们从理性思考教育本原的回归、注重发挥校长的核心作用、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科学认识学生的群体发展、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方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说,课常要以生为本,要时刻关注学生,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是,当“有效”“高效”等字眼刺激我们大脑时,我们经常忘了学生.峨边送教,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追求生本教育,以生为本,顺乎天性,从而追求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对“惩戒教育”的理解,就是一种体罚或变相体罚,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明确了一个观点:教师对学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但由此而全面放弃惩戒教育,一味地用“爱”去感化学生,在道德上崇高,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