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的副词体系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法特色。关中方言中存在一些共同语所没有的副词,它们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它们是汉语实词词义虚化的结果,其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历史轨迹。这些方言中频频使用、特色鲜明的副词是构成关中方言地域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方言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语音系统性的认识是研究方言语音的理论基础。关中方言也有其特色,对中华民族的语言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声调、声母、韵母和声韵拼合四个方面,把关中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来谈关中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5.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序序一钱曾怡春节刚过,朱正义同志将他的书稿《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拿给我看。我读着,觉得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收集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查到而且通行于现代关中地区的词语212条,逐条按文献的历史顺序引出古代用例...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方言因其独特的魅力在北方方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关中方言的分支,对渭南方言的研究却较少。渭南方言和关中方言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渭南方言才独树一帜。通过研究概括渭南方言词的特点,可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特点。当缺乏文献时,方言就可能成为解开地方文化史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采用了大量方言,特别是关中方言词语。在前辈时哲的基础上摭拾“禳”、“刳”、“傭”等6个《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从民俗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共时平面分析关中方言对宁夏南部山区方言的影响,对《史记》词汇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9.
安康方言在句法上有几种特殊句式,既有关中方言色彩,又有西南官话的渗透影响.与普通话句法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11.
合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渭北黄土台原东部,黄河中游西侧。合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秦语),位于关中东府,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北接陕北黄龙,属于渭北旱原地区,经济的落后使得此地的方言古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文化上的深厚积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合阳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中作为秦汉等朝代的建都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相比,关中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而在这一系统中,词汇系统是展示关中语言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区别进行研究,力求展示关中词汇的独特魅力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音系统混合程度高的方言,往往形成错综复杂的区别系统。中古宕曾梗通四摄字在桂北平话以及关中东部等处方言里有不同程度的韵母阴化现象,这是汉语方言语音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对这类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将具有一系列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楠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0):38-39
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关中方言和民俗文化,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系统正是观察和研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该地区自远古以来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下农作物种类和丰富食材对关中地区饮食文化样态的深刻影响,使方言的词汇系统沉积了丰富的饮食词语。关中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风格杂糅的面食文化使得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关中方言中的词根与词缀同义的ABB式派生形容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方言中习用的ABB式派生形容词,其中有一部分叠音词缀与其词根意义关系密切,对词根起着强化和补充说明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这些方言语词,事实上也是古代雅言在口语中的保存.本文试从语源的角度举例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给关中方言的保护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关中方言的产生、演变、特点及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旨在对保护关中方言、传承陕西特色文化做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中语言是汉语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周代“雅言”即镐京话,是有典籍可考的第一个汉族通语,是关中方言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安康方言属中原官话区关中方言,具有关中话的语音特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人口流动迁徙、移民杂居等原因,安康方言中也渗入了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本作为笔“安康方言研究”的首篇,将从安康话中古泥来(n、l)两母混读现象,谈谈西南官话对安康方言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负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方言话语主题的核心即农耕文明,其话语组合展示了汉民族质朴凝重的农耕生活的风俗画卷;它不仅负载了正在流播的风俗文化,而且积淀了大量已消亡的风俗文化。方言的词汇系统蕴涵了关中人民的语言智慧、对群体艰辛生活的记忆与体悟;关中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皆渗透于方言的深层结构中。  相似文献   

20.
广州方言入声与<切韵>入声有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广州方言的源头和基础是秦通语(古关中话).古关中话也是<切韵>所记录语音的主要源头之一.两千多年来.广州方言一直在相当固定的地城、相对稳定的居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用,这就是广州方言较完整保留入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