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大考试舞弊罪刑事立法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于考试舞弊现象,我国法律应对包括刑法应对显得捉襟见肘.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考虑到考试舞弊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将重大考试舞弊罪独立犯罪化.同时,鉴于考试舞弊生成的多因性,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理应秉持德治与法治并重、惩治与预防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防范考试舞弊行为一直是高校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对考试舞弊行为适用最严厉的处罚是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大学生考试舞弊"混合策略"博弈模型说明,这种对舞弊行为一次性适用最严厉处罚的方式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有效防范舞弊的效果,且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司法风险。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舞弊轻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模型分析还为高校有效防范学生考试舞弊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考试舞弊行为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舞弊现象,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还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都是值得重视并努力加以克服的不正常现象。对此从考试,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考试舞弊行为的种类、成因等进行分析,探索预防和减少考试舞弊行为发生的方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舞弊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而且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形象.国家教育考试舞弊有如下的新特征: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手段趋于高科技化;舞弊地点从考场内走向考场外,舞弊行为贯穿考试的整个流程;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集团.将"破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相结合,有利于更新考试管理理念,从而使有舞弊想法的考生不想舞弊、不能舞弊、不敢舞弊,从而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舞弊是行为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对审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指出了企业私设“小金库”、虚报产量、销售截期等舞弊形式,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升 《考试研究》2014,(4):61-68
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三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心态不平衡,盲目跟从:讲义气、为缓解家庭困难;一考定胜负的考试制度,对舞弊行为查处不严等是大学生舞弊的原因。为了杜绝考试舞弊,要加强考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大惩戒力度、改革考试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考试舞弊是考试舞弊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其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危害程度高,给考试的组织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重点探讨群体性考试舞弊者的动机及成因,并提出正负两方面的干预措施。深化公众对群体性考试舞弊的认识,为考试管理机构防范和处置群体性舞弊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学考试中如何防治舞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各类考试尤其是自学考试和各类成人考试中,利用各种方法,尤其是利用先进通讯工具舞弊的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微坏的影响。这种种舞弊行为不仅挑战了自学考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而且危害了考试竞争的公平和公正。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考试舞弊,已是摆在考试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宜都市招考办任多年的自学考试管理活动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高校考风考纪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白羽 《文教资料》2010,(11):186-188
近几年来,高校中的考试舞弊现象有所增加。本文罗列了部分舞弊行为,并从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阐述了导致学生出现舞弊现象的原因,最后浅谈了加强考风考纪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这不仅是违纪问题,更是道德修养欠缺的问题。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加强,能够有利于纠正考试舞弊等道德缺失行为。本文就大学生考试舞弊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其现象归因,进而从德育教育方面提出解决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场舞弊是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与公平,对舞弊必须予以惩处。明代针对冒籍、关节等舞弊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明代处罚科场舞弊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加强考试立法,加强对特权干预考试的法律约束,对考试舞弊处罚要规范、适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某高职院校抽取280名在校学生,采用杜金等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编制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进行高职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调查。调查数据以相关关系和逐步同归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高职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2005年颁布了现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第54条规定了对于考试舞弊行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严厉处分.新规定实行4年来的实际效果却未达预期,处罚加重了,而舞弊现象较之以前却并未减少.法经济学博弈论是分析制度约束下行为人选择行为的有力工具,考试舞弊是监考教师与学生的博弈均衡,学生是否选择舞弊与教师是否选择处罚共同决定考试舞弊行为是否发生.由教师、学生为参与人构成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将在分析影响学生与教师博弈支什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重罚"之下高校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并提出了修改完善相关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考试舞弊原因、网络考试实施过程四要素的基础上,对ISO安全服务模型进行扩展,提出包括身份认证、试题访问控制、加密试题信息、数据防篡改、保护考试通道、防作弊组卷和限制考生端行为等7项防范措施的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并阐述远程命令技术、数据库端加密技术等关键问题。实践表明,综合防舞弊网络考试系统具有良好的防舞弊性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环境下考试系统的推广,如何有效地防止考生舞弊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不但分析了利用网络舞弊的主要方式,而且以WINDOWS 2000网络为平台讨论了如何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构建考试环境,为网上考试系统提供基础例,并辅以实力来说明如何用技术的方法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纠正考试舞弊等道德失范的行为,使大学生适配于社会的德行期待,成为具有正向人格特质的未来国家人才.  相似文献   

18.
校园传真     
《高中生》2002,(8)
设立“舞弊生考场”武汉江汉区68中在期中、期末考试时专门设立了“舞弊生考场”:学生若考试舞弊,以后的各科考试就要被请进“专场”。据调查,自从设立“专场”后,学校还没有发现学生舞弊的现象。该校叶校长说,“舞弊生考场”是为了杜绝一些学生在考试中递条子、翻书等舞弊行为而设立的。他说:“有人不赞成设‘舞弊生考场’,但我们认为,与其让学生考试舞弊,不如设立‘专场’刺激他们一下。刺激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讲诚信。” (陈方)  相似文献   

19.
考试舞弊的潜意识在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考生在考场对现场监管等微观环境进行判断,会产生观望、从众、平衡、博弈、侥幸等心理,可能引发舞弊行为。在加强价值观引导的同时,认识和重视考试舞弊的微观环境动因,针对考生心理加强现场微观环境管理,是有效抑制考试舞弊现象发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招生考试舞弊指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人在考试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采取欺瞒、弄虚作假等手段实施违反入学考试规则的行为。民国前期"假文凭"现象突出;民国中后期"盗卖、泄露试题"现象突出;出现了"护航"、"公司"、"作弊委员会"等集团舞弊新现象。这三种作弊现象都表现出了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另外,夹带、枪替、换卷子等传统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民国时期针对大学招考的舞弊现象采取的防控措施是: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舞弊的危害,制造一种以作弊为耻的社会氛围;大学和教育当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压制、打击舞弊;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舞弊;最为严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责任。从本质上说,舞弊就是参与主体以违反招生考试规则的行为为手段,进而获取入学资格的行为。舞弊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民国初期中学教育发展迟缓;科举老传统没有丢,"应试教育"已经形成;盗卖、泄露试题反证了统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权威性;集团化作弊的新现象,专业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是现代社会孕育的现代化舞弊;抗考、罢考、上书、鼓动风潮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大大解放;社会腐败加剧,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狭窄渠道走向封闭;泄露试题事件往往夹杂着党派斗争;舞弊概念泛化;大学企图用拖延来消弭舞弊与社会的矛盾,损害了公平的价值;人情社会缔造了考试,同时孕育了舞弊,最终使考试走向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