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同质化,报纸副刊凸显魅力 副刊,根据<辞海>的解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因区别于作为报纸主要内容的新闻版(正刊),故名".或许正因是"副"的原因,副刊在报纸中似乎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企业报”系指厂、矿等企业所办的机关报。副刊是整个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报纸的其它版面一样,有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用的共性。但副刊又有它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仅企业报而言,其副刊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显的文艺性副刊作为其它版面的补充部分,它的作用不同于消息、通讯、评论等,它要给读者带来文艺性的精神享受。这样,才使副刊具有与其它版面不同的特色。在文艺性方面,企业报不同于信息报、广告报、科技报等一类的报纸,企业报的副刊作为文艺阵地,有意  相似文献   

4.
1897年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问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报纸副刊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并由形式单一的文艺性副刊朝着文化、教育、医疗、体育、休闲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温州都市报>周末特刊<第六天>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报纸发展到今天,纯文艺体裁的作品逐渐失去其在副刊的领袖地位,而副刊在一些新生报纸出现后,因其扩展自己的领域,以前副刊中常见的散文也进入了大散文时代.散文则成了家庭生活类报纸的主要体裁,那么传统副刊的散文有变化么?是怎样的变化?本文以<家庭百科报>副刊版--"青园茶坊"为例,试分析副刊散文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曾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在现今的传播环境下,有学者认为现代副刊只是大众世俗的集合体.而笔者认为,在副刊新闻化的背后,文艺性仍然植根在副刊广阔、富饶的沃土中.  相似文献   

8.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9.
申沁宇 《传媒观察》2014,(10):56-57
正"副刊"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文化传播载体。在中国,它经历了从十九世纪初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上的一些文艺性文字,到最早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诞生,再到如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色报纸副刊;从可有可无的报纸"补白"到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演变过程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是促使  相似文献   

10.
如何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关系到能否使报纸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问题。地、市、县报的副刊是“文艺性”的好,还是“综合性”的好?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从宏观上、从副刊的全局和整体上讲,副刊应当是综合性的,应当偏于杂,杂则丰富多彩;从微观上、从副刊的每期版面上讲,副刊应当是专门性的,应当偏于专,专则集中深刻。当然,杂与专都是相对的。说杂,并非越杂越好,副刊总得有个中心议题;说专,也不必专到纯之又纯的地步,文艺副刊总不能完全等同于文艺期刊吧。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杂中有专,专中有杂,各有侧重。拿我们《临沂大众》报来说吧,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报不能没有文艺副刊。副刊除了办出企业报的特色以外,还必须具有综合报的特点,以适应多层次读者的需要。这和企业搞改革一样,企业报的文艺副刊也应该是一块开放型的园地。报纸的副刊(尤其综合性的文艺副刊)要杂,形象地说应该是一个小吃店。各人进店都能找到各自喜爱吃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版面上,当具备五性,即新闻性、文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地方性。依据这个观点,韩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报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不仅表现为报纸的信息量剧增,各报竞相扩版,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而且,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也脱胎换骨,从传统的纯文艺性副刊模式中挣脱出来,蜕变成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副刊。到90年代中期,综合性副刊继尔裂变为版块式周刊,使得副刊的涵盖面更广更细。副刊的容量从来没有这样巨大,  相似文献   

13.
办好报纸副刊的意义,已有专家完整而细致地阐述.副刊由于可读性、知识性、贴近性、文艺性较强,成为报纸"留客"的一大招数.义乌商报多年的实践.其中突出的特色就是,把地方文化资源当作"富矿",充分挖掘,特色经营,将专副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位.  相似文献   

14.
梁延耀 《传媒》2005,(4):22-23
<东方今报>创刊于2004年9月1日,是全国第一份也是惟一一份由广电系统主管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是河南省第一份采用国际流行的"瘦"版形态的报纸,现平均日出4开40版.<东方今报>的宗旨是:贴近城市市民,反映城市生活,传递信息,服务社会,是以河南省中心城市和广大城镇的城市人口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  相似文献   

15.
报纸是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一部分,自然也承担着传播信息的任务。有一种误解,认为报纸其它版面必须具备新闻时效,副刊却不必那样要求。恰恰相反,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特性。报纸又名新闻纸(News Paper),构成报纸的消息、评论、广告,包括副刊作品在内,都应该具备新闻性,不具备新闻性的稿件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出现的。 有人认为,报纸副刊应突出文艺性,强调新闻性会影响副刊的文艺价值。诚然,文艺性是副刊的特点,是区别于其它版面的基本特征。但如单纯强调副刊的文艺性,而不首先考虑它的新闻性,把副刊的文体等同于其它文艺期刊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须知,副刊的优势在于报纸的优势,报纸的优势在于它能敏感地及时地传播新信息、新观念而被读者所看重,所以副刊作为报纸整体的一部分,也必须具备这一特性,而只有具备这一特性,才能充分发挥报纸副刊自身的优势和魅力。如抛开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一味追求文艺性,势必使副刊走向狭窄而绝不会是多采。况且,由于副刊版面的局限,它既不能与其它文艺期刊在文学性上争短长,更由于抛开了新闻的时效性而必然使它失去诱人的光彩。 从副刊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证实了副刊的文艺性  相似文献   

16.
正党报副刊是党报的"后花园"和"百花园",是党报新闻性、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素有报纸的"半壁河山"之称。作为一种特殊的版面,副刊在报纸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作用。审美教育性党报副刊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具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时代特征,不能也不可能远离时代主旋律及党的工作大局。在一定程度上,党报副刊具有更深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试说企业报文艺副刊的特点及选稿标准文/陈玉恒企业报文艺副刊作为报纸文艺副刊的一种,应具有新闻性、文艺性、通俗性。但是,企业报又是企业主办的。以刊登企业内部新闻为主的、向职工发行的定期出版物。这就决定了企业报文艺副刊与党报、行业报、专业报和晚报不同的个...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推进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发挥报纸副刊应有的文化功能,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满足读者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回顾历史,作为一种新闻文化的传统精神资源,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等著名报纸副刊至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些报纸副刊启蒙大众,传播新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上述几家副刊为个案,探讨这些副刊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四川日报自今年1月改出四版后,副刊改在每周星期天出版,定名为《每周副刊》。到3月5日止,已经出版了九期。四川日报的《每周副刊》,坚持贯彻了报社编委会关于副刊工作的指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副刊应根据报纸每一时期总的安排东进行宣传;副刊是综合性、文艺性的。同时,根据当前形势的要求,特别是根据报纸改版后副刊在星期天出版的特点,副刊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增添了花色品种,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中文报刊自19世纪初问世后,在1815年-1896年这八十年间,报纸上并没有副刊这一专版。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副刊日出一张的《消闲报》面世,副刊才第一次有了固定的刊名。自此之后,新闻、评论、副刊、广告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中国报纸的四大内容。副刊也就成了报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副刊是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的专版,新闻性和文艺性结合是副刊的一般要求。在过去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