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阿蕾是彝族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彝族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尤其关注彝族女性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作为美国当代炙手可热的少数族裔作家之一,同样是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女性书写,所写作品大多关注少数族裔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因此以阿蕾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嫂子》以及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西少数族裔在创作中的异同,求同存异,借鉴吸收也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女性文学又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其中,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族裔背景下创作的,多数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两大主题,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论文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及其认同。  相似文献   

4.
"母亲"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她本身对于人们来说蕴含的意义丰富,而且在作家笔下更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外作家们笔下的"宠儿"。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母亲这一角色便更受少数族裔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钟爱。本文主要研究在少数族裔这个群体中同属于边缘文学,并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华裔和非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母亲形象,分析具体原因并说明母亲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毕裔女小说家在美国华裔文坛上占有突出的领先地位:水仙花是用英语进行创作的第一位华裔作家,王玉雪被称作美国华裔文学之母,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受评论界注目的一位,谭恩美在美国华裔作家中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她们的作品凸现了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将对父权统治的悖逆和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紧紧地结合起来,显示出美籍华裔女性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文化选择.美国华裔女作家同她们的男性同行们一起,在西方殖民主义霸权话语日渐瓦解的背景下,创造出了美国华裔文学这一美国文学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在谭恩美作品中,并没有单纯地讲述分离、对立、矛盾与冲突的生活现实与人伦关系:在她的小说中,呈现出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它们往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形成一种生活与伦理的原生态形态,谭恩美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伦理意识的当代美国作家,作为一个具有深厚道德责任感的当代美国族裔作家,她的小说最终的伦理指向是由冲突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7.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主题赢得了广泛关注。女性主义一直是沃克作品所围绕的中心主题,随着她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在她近期的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逐渐成为她的创作核心。她的小说《我亲人的殿堂》描写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社会控制下所受到的遭遇,同时也寄予了沃克对人与自然、男女两性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作为华裔美国女作家,王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以及任碧莲深受来自族裔以及女性的双重桎梏。然而,她们先后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拟从她们的作品分析入手,研究她们各自不同的言说策略。这些言说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华美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下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身份的艰苦思索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27-33
2000年以降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坛嘉奖不绝,她也是少数几位在女性与日常生活之间游刃有余写作的作家之一。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敏锐地捕捉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倾向的当代社会问题,而与"女性主义"不同的是其通过并置男性和女性展示二者的同构性,使"女性"成为一个追求自身身份认同的行为过程。在这些无法替代又时常令人惊喜的不断变化里,裘山山的作品通过瓦解男性/女性对立的二元效果,呈现了文学话语的洞察力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12.
当今美国社会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社会。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催生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同时叉使美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文学理论应用于其创作实践中,书写蕾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坛上的新生代作家,虽出版了仅三部小说,已赢得了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本文叙述了谭恩美在中西文化夹缝中适应的心路历程,分析了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东方意识,以及东西方读者对她的作品有可能产生的不同的兴趣点。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背景下,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承担着既要反对性别歧视又要反对种族歧视的双重责任.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和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正是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在双重压迫下由沉默到觉醒的过程,揭示了作品主题所反映的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少数裔妇女寻求解放与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文山学院学报》2016,(5):73-7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他者女性形象为了真正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作家中拿"伦理"作为作品主题的人不多,谭恩美算是其中的一个,也是其中做得有声有色的一个,在她的作品中爱、恨、生活、矛盾、冲突等等一系列必要的文学元素,其基础都是因为"伦理",谭恩美笔下的"伦理"是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是一种情感在社会的变化过程,谭恩美笔下的人相存相依,最后又在情感上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0.
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纯真年代》抒写了一段以阿切尔和爱伦爱情悲剧结局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故事。男主人公阿切尔在其理想主义驱使下对旧纽约风俗的反叛,也体现了小说作者当时的价值观取向。《纯真年代》是美国"风俗小说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作为女性主义者,华顿对她作品中的女性分析达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