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在东西方各有一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对东西方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对此,本文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类教育发展史角度,对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作了比较,并提出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对我们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思维训练。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哲学信仰等的不同,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苏格啦底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追溯启发式教学法的源头,对改进当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创立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并把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教育史学界(包括原苏联教育史学界),只重视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理研究,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渊源,但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渊源指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特别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孔子在教学中就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对西方启发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结合实际分析了中职英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提出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披露,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位。这自然是应当的、正确的。但是,在西方的教育史界,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实践,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更不可能阐明它在世界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他们只对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津津乐道。甚至西方有关的专题教育史书,在论述教学方法发展史时,也不论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提及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我国教育理论界公平地指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西方渊源指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既然是两个渊源,西方教育史家只提到西方渊源,不提东方渊源,这是不公平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述二者特别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实在是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格拉底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屈家亮 《学语文》2013,(4):78-79
问答式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广泛。其实,在古代这一方法就有所运用,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二人的共同点在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虽然二人采取了相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谈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抓好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隐性教育这一环节,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德育渗透作用,以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杜威从"职业"内涵入手,对职业教育的涵义、职业教育目的及职业教育的手段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观。深入分析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砺儒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教育进行了历史的、阶级的分析,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并对教育的方法论、教育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青年尼采把现代教育看做是为生存的教育,为大众的国民教育,售卖知识的学术教育.他心仪的是为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关注的不是尘世幸福,而是满足生命渴求永恒的形而上冲动,旨在使人成为有文化的人,以实现生命的最高意义.他批判德国中学的经典教育已经名存实亡,真正的经典教育在于让受教育者服从伟大经典,倾听伟大心灵的对话和独白,受其指引成长为关注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人.  相似文献   

15.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效手段。环境教育中渗透环境伦理观教育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将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与操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从自由教育观的角度阐释阅读经典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施特劳斯将自由教育界定在阅读经典,亦即聆听伟大心灵间的对话,借以提升理解力、成熟心智与发展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这种自由教育可以培养政治精英,抵抗民主政体中庸俗的大众文化。事实上,施特劳斯真的培养出一批以阅读经典为特色的弟子进入美国政府或成为意见领袖,这些弟子被称为施特劳斯学派。除了分析这种政治实践的优缺外,提出五点供岛内推动经典教育的参考,这些包括:经典权威作为典范,学习仔细阅读,大众文化的解药,培养少数精英以及展现一种哲人生活典范。  相似文献   

17.
艺术以其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独具特点的审美品格,使得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其应有之义存在较大的偏离,因此对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理论反思,以期引起全体艺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8.
阐释了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三个特点:培育优异心灵,阅读经典著作,倾听伟大心灵的对话;对自由教育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经典阅读在当下语境下何以可能。针对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发展在各阶段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三种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从目前职业教育的概念,难以找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定义存在外延过大的缺陷。职业教育的定义应有自身的逻辑起点,即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环节,比作为学校正规专业教育的一种类型更确切。学校正规专业教育能否完成初始职业化,取决于它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只有抓住有利的、积极的一面来应对WTO,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需要,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