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古代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后裔。她的一生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她凭借着垂帘听证和训政的名义统治着中国政权达48年之久。本文从光绪十四年慈禧重修颐和园一事的经费来源进行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2.
一、9月19日政变说补证戊戌政变究竟发生于何时?传统说法认为发生在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孔祥吉先生则根据台湾保存的清宫档案《起居注册》记载,认为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和光绪“驻骅瀛台”的时间均在9月19日,因此政变发生时间当在是日.孔祥吉的根据之二是清朝军机章京的交班记录《知  相似文献   

3.
到北京旅游,除了故宫、长城、博物馆、大学校园,最值得一看的是国粹京戏。京剧是徽调汉调兼收秦腔、昆曲、梆子等地方戏精华而形成的"东方歌剧",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堪称国粹。皇家的戏楼子,在颐和园仁寿殿北侧有一个,叫德和园大戏楼,当年戏迷慈禧便经常在此看戏。这戏楼子上下三层,具有皇家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分,占地约290公顷。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殿中平床  相似文献   

5.
一、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君臣长谈达两小时。康有为把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光绪帝:“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有为从容地回答  相似文献   

6.
慈禧太后应当高兴得请客:在她百年之后的今天居然遇到了知音——有人为她动用海军建设经费修建颐和园歌功颂德,说是应该感谢这位“老佛爷”,她如果不挪用那笔钱,倘若买成了军舰,也会和北洋水师一起泡汤,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颐和园了。照这高见推理,对慈禧的历史评价应该改写,应当给慈禧送一个文化建设超级勋章,再在颐和园门口给她铸个金质全身像,让这个原本遗臭万年的狗屎堆光耀千秋,万古流芳!这样慈禧是高兴了,为慈禧评功摆好的人也该满意了;而血洒海疆的北洋将士却要叹息长涕,却要捶胸顿足,却要跳脚骂娘!墨写的谎言改变不了血写的史实。我…  相似文献   

7.
光绪帝的突然死亡是近代史上一谜。从文献资料和当时情况作一推断,可知光绪是在慈禧的策划下,中毒身亡的。一方面,多年来有不少记载说明光绪确实死于非命,即是被谋害致死的,如《慈禧外纪》、《瀛台泣血记》、《我的前半生》等书均持此说;另一方面,从当时清宫内光绪死亡前后几天的活动可以判断出来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8.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兴起,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改“抚”,终至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态度改变的原因何在?历来存有争议。慈禧招抚义和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慈禧对光绪和洋人的仇视;其二是慈禧对义和团力量的过高估计;其三是慈禧被所谓“归政”消息刺激。慈禧利用义和团来打击西方国家,不是基于对国家前途的负责,也不是基于对满清政权巩固的考虑。慈禧招抚义和团只是为了泄私愤而已。  相似文献   

9.
慈禧太后(1835-1908年)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近代中国四十多年。由于个人的履历、宫廷的秘史和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所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非常多,尤其是文史著作和影视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年龄太小,不能立即亲政,于是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太后理政、听政与垂帘等皇权运作模式。其实,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很快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有误,至少不够准确。所垂之帘,只是黄色的纱幔或纱屏;至迟在同治九年六月,两宫太后召见大臣时,即已不再垂帘;听政的地点除了养心殿的明殿或东暖阁,后来又包括养心殿西暖阁、乾清宫西暖阁、西苑勤政殿的东暖阁、颐和园仁寿殿之北楹。严格说来,慈禧共有三次听政或训政,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垂帘。  相似文献   

1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发布“招团御侮”的宣战上谕,是义和团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慈禧为什么要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反革命策略,是为了欺骗和镇压义和团,是一场假宣战。现在新教材因  相似文献   

12.
即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叶赫那拉氏也不是一个有出息的人。1894年,中日战争正在紧张进行,慈禧却大肆为自己祝寿。她挪用国家军费修建了颐和园,还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搭起彩棚,在里面演戏秦乐。11月7日她生日那天,庆贺活动达到高潮,日本人占领了大连,慈禧照常升殿受贺,下令连续演3天大戏,还对身边的人说:"谁叫我今天不痛快,我叫他一辈子不痛快!"第二年,慈禧派李鸿章去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北京的墙上出现了这样的对联:"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责编/夏冬  相似文献   

13.
在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慈禧太后对变法基本上是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在变法之前,慈禧默许、支持光绪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在变法之中,慈禧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强调政局稳定第一;在政变之后,慈禧论人不论事,反维新"乱党",而不反对变法本身。因此,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简单地说慈禧太后是顽固派有悖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叶赫那拉慈禧自1861年发动“北京政变”后,控制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期间,慈禧对清朝政权的控制,细分起来,却有“听政”、“训政”和“亲政”之分。在同治年间和光绪年前期,慈禧太后是“听政”。那拉氏只是在帘后听取臣子报告,参与政务,内政外交上不可“一人专断”。随着同治帝年龄增长,涉足政事,生活上也日渐独立。在择婚事上,由于那拉氏过多干涉,“载淳不满,自是既不往皇后宫”。后因生活放纵,又屡受面责,然“终不能改”。1873年初,载淳亲政后,更是“唯我独尊”,慈禧奈他无河。纵然是在光绪早期,她也不能事事独行,并不得不表示,“——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慈禧未能浸夺天子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地。颐和园大门上方的匾额“颐和园”三字,庄重、浑厚、雅致,与园林瑰宝颐和园协调和谐,令世人赞不绝口。题写“颐和园”匾额的就是贵州著名教师、书法家严寅亮先生。严寅亮(1854-1933年),字弼臣,号剩广,别号碧岑、阳坡山民、阳坡居士,贵州省印江县阳坡人。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幼年勤奋好学,对书法尤其情有独钟。年14即以能书扁传颂乡里,惊动四邻,从此乡人索书者不绝。光绪十五年(1889年)35岁,始考举人,后授四川后补知县。第二年他千里北上至京城,先习业于国子监,继授馆于某侍郎家,不…  相似文献   

16.
游颐和园     
颐和园,是首都北京市西北郊一座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步入东宫门,便仿佛置身于清代,望着那一座座精美的古代建筑,深深感受到那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氛。穿过仁寿门,便来到慈禧太后当年听政的仁寿宫。德和园内有她看戏的地方——大戏台。乐寿堂是她的寝宫。绕过大殿,就是一条长廊,它有728米长,分为200余间,每间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清季光绪皇帝的评价问题,在一些中国近代史专著和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他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有不同评价,对他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中的看法也有分歧.现将这些不同看法综合介绍于下.一甲年战争时的光绪光绪帝1875年登基,1889年"亲政",五年后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战争中,光绪主战,慈禧主和,对光绪主战的目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和后党的主和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90周年。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以慈禧为首的腐败的清王朝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0年8月7日,正当帝国主义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的途中,清政府便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谈判大臣,负责同帝国主义侵略军进行议和谈判。帝国主义未予理采。14日,侵略军攻陷北京,慈禧等仓惶西逃, 24日,慈禧在西逃途中发布上谕,让李鸿章会  相似文献   

19.
弓弦胡同1号来头不小,原是李莲英的宅第,据说格局模仿颐和园排云殿,慈禧曾亲自前来参观并赞不绝口。后来,张伯驹购下这大宅,亦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住处。  相似文献   

20.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他仍受到许多凌辱,有失天子尊严;庚子事变曾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着由自己挺身与列强进行斡旋。但实际当权者慈禧未能给他任何机会,光绪也在愤愤与无奈之中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