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选择:果?苗?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价值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今天,而且关注他们的明天;必定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有灵魂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趣味、有追求、有信仰、有灵魂的人。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有三层含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属于智育的内容,人文精神属于德育的内容。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灵魂主导人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因此,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它是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教育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问题在今天十分突出。一方面,它作为个人道德自律及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另一方面,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又是困惑当代人类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寻求强有力的信仰力支撑,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信仰问题尤为复杂和严峻。人类的信仰到底具有哪些共性?如何评判一种信仰的对错好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有哪些本质特征?如何应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信仰危机现象?如何教育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对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必须给予明确回答。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信仰显然千差万别,但是也具有某些共…  相似文献   

4.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而真善美是师德的核心和灵魂。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真善美,塑造高尚师德。“真”即思想真———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首先,教师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启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事业,是崇高、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觉地投身于教育…  相似文献   

5.
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树立信仰就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我们的高校教育必须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信仰,以给青年学生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因此,重塑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校园文化活动中信仰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灵魂.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使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6.
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树立信仰就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我们的高校教育必须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信仰,以给青年学生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因此,重塑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校园文化活动中信仰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灵魂。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7.
韩益圣 《成才之路》2011,(34):80-81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精神文明。"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正确的生活态度,通过教育使人求善,有社会责任感、富有爱心和良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两课”教育的核心,是其灵魂和根本之所在。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9.
一、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信仰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心灵意识上信奉和仰慕并长期坚持且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科学的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对灵魂的关爱,它是促使人们不断改造精神世界,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的灵魂是迷失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灵魂迷失的民族。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是开发人生潜能的心理基础,人有了信仰,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个定义表明,人文教育就是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发展、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或崇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犹如行尸走肉。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最崇高的信仰,是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树立共产主义信仰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须经过长期地、反复地培养和不断强化。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文章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或崇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犹如行尸走肉。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最崇高的信仰,是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树立共产主义信仰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须经过长期地、反复地培养和不断强化。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文章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耳熟能详的对教师赞美的格言一直被传诵至今。但教师如何构建人类灵魂却是见仁见智。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所谓灵魂,就是教学目标的最终追求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尽可能完善的人,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成为幸福人生的创作者和自由社会的创造者。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责任是提升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  相似文献   

14.
提倡灵魂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幸福感,成为向学的生命。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重建精神家园是铸造灵魂的导向;培育虔敬信仰是铸造灵魂的关键;反讽唤醒催产是铸造灵魂的艺术;体验终极幸福是铸造灵魂的至善;爱心甘露滋养是铸造灵魂的旋律;碰撞唤醒守望是铸造灵魂的途径;成就精神贵族是铸造灵魂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有灵魂的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公正、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而最能体现教育这一特点的,则非语文阅读教学莫属。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有灵魂的教师,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要求、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能保持一份从容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赋予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有灵魂的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名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学生就只能是一群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  相似文献   

17.
环境道德: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邝福光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4):56-60,64
环境道德的建树是绿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在人类活动中宣传、教育、培养、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和信仰,提高人类的类本质。绿色文化及环境道德的打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的终极目标和路径,和绿色文化的建设是同一的,即师生们环境道德意志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德育观念悄悄地发生剧变 ,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观受到了挑战。而德育 ,尤其是主渠道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也相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何面对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 ,使思想品德课常教常新 ,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一、应塑造灵魂灵魂指的是人类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永恒的终极价值追求。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是灵魂的核心 ,它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 ,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理念 ;理想和道德是灵魂的直接体现。有灵魂的人应是这样一个人 :即他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更关注智慧 ,有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