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国权 《语文天地》2010,(10):13-13
古时候的人们(特别是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都喜欢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叫“修禊(xì)”。这天,“修禊”的文人们在仪式举行完后,常会聚于曲水之旁。或是大家动手挖一个回水塘,在上流放置酒杯,人们围坐在塘边,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饮后还要赋诗一首。不能赋诗就罚酒一杯。这就是“流觞曲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修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安排在“暮春之初”呢? 禊,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远在周代,每逢三月的第一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去祭祀,并且用香薰的草药沐浴,人们称之为禊,又称祓祭。修,是进行、从事的意思。修禊,后来就成了古代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曾皙的志向说:“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相似文献   

3.
<正>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称为"禊日",士人会到郊外的水边撩水擦洗身体,祈福除灾,古人称之为"修禊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收为诗集,王羲之为诗集写的序文,即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的开篇,作者便用骈散相间的清  相似文献   

4.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5.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6.
爱山台修禊是兰亭修禊于后世的又一次演绎,才俊彦硕齐聚一堂,诗酒文会,为当时文坛一盛事。吴梅村为此次修禊所作的骈文佳作《爱山台禊饮序》被装成卷轴,得到众多名家的题跋,在文人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清代骈文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  相似文献   

8.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清明之际,在会稽郡山阴县(浙江绍兴)西南的二十七里处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时王羲之与陈郡谢安、太原孙统、孙绰、王蕴、广汉王彬之,高平希昙,释支遁,并其子凝之,微之等十余位文人墨客,相邀春游,聚会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戏,用水来消除不祥,谓之“修禊”。诸学士临溪水而流觞痛饮,抒胸中块垒以赋诗唱和,将诗稿聚集一起称《兰亭诗》,推王右军挥笔撰写序言。乘着酒兴,他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字字遒媚  相似文献   

9.
问:“修禊”到底是怎么回事 ?  答:“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祓除不祥。上古的禊事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魏晋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选定三月初三,不管它是不是巳日;二是迷信色彩淡化,以郊游、野餐为主要内容,当然总是在有水的地方进行。《晋书·礼志》说:   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12.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王羲之同谢安等四十一人举行修禊之礼。并流觞作诗。应众友要求,王羲之为大家所作的诗篇写序。当时他酒酣意足,凝神运气,乘兴写下了这篇情文并茂的不朽名作——《兰亭序》。  相似文献   

13.
栋梁 《初中生》2015,(34):30-33
一 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习,染黑了池水.后来在更换写字的木板时,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和议论深刻.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在兰亭河边修禊.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相似文献   

14.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名传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相似文献   

15.
陈仓 《高中生》2011,(8):56-56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  相似文献   

16.
兰亭帖考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大文学家、大书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今绍兴县)的兰亭地方举行一次“修禊”盛会,大家当场赋诗,王羲之作了一篇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这篇文章,历代传诵,成为名  相似文献   

17.
沁园春 有序三月三日为古人修禊之辰 ,今岁在癸丑 ,又为兰亭修禊之岁 ,自永和九年迄今一千六百二十八年 ,适逢第二十七度癸丑。庄慕陵先生折柬相招 ,修禊于双溪山阴之流水音。水边一石 ,旧刻流觞二字。主人好古 ,特制木斗 ,曲水可浮 ,又制竹手 ,回波可引。更与客约 ,各携绍兴酒一瓶 ,以助逸兴。是日也 ,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临流倚声 ,用志斯盛。三月三日 ,二十七度 ,癸丑嘉辰。喜双溪修禊 ,看山环碧 ,一碑摩字 ,听水多音。酒酌鹅黄 ,觞流鸭绿 ,遥接风流百代新。欣此地 ,有茂林修竹 ,迁客骚人。  主人魏晋风神 ,制小柬 ,瑶笺雅足珍。更清…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  相似文献   

20.
正《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每人作诗,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全文共28行,行11、14字不等,计324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至宝,并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