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研究评价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HBsAg、HBeAg 双阳性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有效的乙肝免疫策略,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市范围内选择乙肝病毒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于2008年~2009年所生的新生儿,分别按0-1-6方案接种5μg、10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20μg 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三针完成1月后采集2-3ml静脉血,观察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结果: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14.71%,抗-HBs阳性率41.17%;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7.81%,抗-HBs阳性率65.63%;接种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儿童HBsAg阳性率1.52%,抗-HBs阳性率95.45%.结论: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与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优于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放免法、聚合酶链反应法两者的相关性.方法:323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放免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检测.结果:放免法两对半大三阳中,HBV-DNA定量阳性率为100%;两对半小三阳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44.92%;两对半HBsAg、HBcAb、HBeAg、HBeAb阳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98.08%;两对半HBsAg、HBcAb阳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50%;两对半HBsAb、HBcAb、HBeAb阳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0%;两对半HBcAb、HBeAb阳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12.12%;两对半HBcAb阳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0%;两对半五项全阴性中,HBV-DNA定性阳性率为0%.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直接的可信指标,可反映HBV真实感染和复制状态,特别是低复制状态,结合RIA法检测HBV-m,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阳泉市中小学生HBsAg携带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被监测者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做HBsAg检测,结果用Excel统计分析.结果:监测1986名学生HBsAg阳性者43名,总阳性率为2.16%;其中,私立学校阳性率为2.31%,公办学校阳性率2.05%;男生阳性率为2.76%,女生阳性率1.39%;私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4%、2.26%、2.87%,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结论:阳泉市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HBsAg防治工作不能放松,要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工作,对易感者普遍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阳泉市中小学生HBsAg携带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被监测者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做HBsAg检测,结果用Excel统计分析.结果:监测1986名学生HBsAg阳性者43名,总阳性率为2.16%;其中,私立学校阳性率为2.31%,公办学校阳性率2.05%;男生阳性率为2.76%,女生阳性率1.39%;私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4%、2.26%、2.87%,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结论:阳泉市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HBsAg防治工作不能放松,要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工作,对易感者普遍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67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名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李娟  李勤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2):122-124
通过检测 1997~ 1999年郴州师专入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发现其总阳性率为 13.6 8% ,高于我国人群HBsAg平均阳性率 8.83% ,其中男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 ;进一步研究发现男、女HBsAg阳性率存在显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生使用未消毒公用餐具就餐的频率明显高于女生 ,而与性别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表明HBsAg阳性率与使用未消毒公用餐具频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0 .8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与HBVm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9份HBVm8种不同阳性模式及67份HBVm全阴模式血清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HBsAg、HBcAb、HBeAe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89.83%;HBsAg、HBcAb、HBeAb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28.81%;HBsAb、HBcAb、HBeAb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16.66%;HBVm全阴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17.91%。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直接可信的指标.可反映HBV真实感染和复制状态.特别是低复制状态,明显优于ELISA法检测HBVm,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PreS1、HBeA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HBV-DNA)与前S1抗原(PreS1)及e抗原(HBeAg)的关系,评价PreS1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筛选179例实时荧光定量PCR HBV-DNA水平阳性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PreS1和HBeAg。结果:179例HBV DNA阳性血清中,HBeAg总阳性率为66.5%,随着HBV-DNA水平的升高,HBeAg的检出率大幅升高。PreS1总阳性率为83.8%,在三组不同的HBV DNA水平中,1组与2组、2组与3组间无差别(P>0.05),仅1组与3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χ2=9.38,P<0.05)。结论:PreS1与HBV-DNA密切相关,PreS1检测可反映其体内HBV病毒的复制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河县俵口乡儿童氟中毒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89-1996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版)检测分析尿氟、水氟.结果:宁河县俵口乡8~12岁儿童尿氟含量为0.44~4.5mg/L,水氟含量为1.47~1.78mg/L结论:宁河县俵口乡属高氟病区,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阳泉市羁押场所在押人员艾滋病感染状况.方法:对阳泉市2009-01-2010-09月羁押场所在押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 847例在押人员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0例,阳性率0.54%.检出的10例阳性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0岁;9例为四川籍彝族人,通过静脉注射吸毒传播,1例本省外地汉族人,感染途径不详.结论:阳泉市羁押场所感染者以外地吸毒人员为主;今后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力度,防止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和HBVDNA的表达情况,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与它们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检测乙肝血清指标与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23例腮腺组织中HBsAg阳性11例,阳性率为47.83%;HBcAg阳性10例,阳性率为43.48%。其中HBsAg和HBcAg同时阳性8例,占34.78%。14例免疫组化阳性患者检出HBVDNA9例,阳性率为64.29%,乙肝血清学指标与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结果高度正相关(x^2=3.305,P〉0.05),其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rs=0.661(P〈0.05)。结论腮腺组织对HBV有较强的亲和力.唾液中HBV的出现可能源于受染的唾液腺组织,含HBV的唾液是乙型肝炎生活接触性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检查结果与宫颈组织病理学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9-2009-06月间6 934人次TCT检查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病理学结果,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列为阳性病例,描述T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之的关系,并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TCT阳性病例371例,阳性率为5.4%(371/6 934);宫颈活检172例,组织病理学阳性98例,阳性率为57%(98/172).结论:宫颈TCT结果与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呈正相关(r=0.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我院门诊及传染科病房174例乙型肝炎病例.同时检测HBVM和HBV-DNA,以探讨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高低方面的意义。方法: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HBV-DNA,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cAb,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检测HBeAg、HBeAb。结果:乙肝患者HBVM不同模式血清HBV-DNA阳性率有较大差异;小于40岁患者组血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组;男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不同HBVM模式均应检测血清HBV-DNA,以判断其病毒复制情况和传染性高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乙肝是尚未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需要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本研究拟从天然植物绿茶中寻找有效、经济、毒副作用低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创新要点:首次以HepG2 2.2.15细胞为载体,发现EGCG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和HBV DNA的选择性作用。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清和细胞内HBV DNA的含量。重要结论:EGCG的浓度在0.11~0.44μmol/ml(即50~200μg/ml)的范围内能有效抑制HepG2 2.2.15细胞中HBsAg和HBeAg的分泌,其效果甚至优于浓度为0.87μmol/ml(即200μg/ml)的拉米夫定(3TC),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EGCG也能抑制胞外HBV D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EGCG具有良好抗病毒活性和低毒副作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5.
比较3种抗HBV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对HepG 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HBsAg、HBeAg和HBV-DNA表达的抑制效果。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在最高浓度200 mg/L时,拉米夫定组存活率为74.72%,恩替卡韦组存活率仅为36.74%,替诺福韦组存活率为95.22%;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对HBsAg、HBeAg表达无明显抑制,恩替卡韦对HBsAg、HBeAg表达有抑制并与其细胞毒性相一致。在第9天,3种药物对HBV-DNA抑制作用明显,在6.25 mg/L浓度时,抑制率均高于90%;3种药物在相同药物浓度下,恩替卡韦对HepG 2.2.15细胞毒性最大,替诺福韦几乎没有细胞毒性,拉米夫定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与患者肝脏损伤间的相关关系,为乙肝的诊疗提供较好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新入院乙肝患者的血清,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A)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HBV DNA的含量;同步监测肝损伤指标(ALT、AST、ALB、TBI、CRP)等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总体而言,乙肝患者肝脏损伤指标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但乙肝活动期时,肝损伤指标与HBsAg、HBeAg、HBV DNA测定结果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与乙肝炎症活动期肝损伤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二者结合可作为乙肝肝损伤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6-2009年的入校新生为检查对象,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中的HBV的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发现我校新生中虽然HBV感染的阳性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其中大三阳和小三阳所占比例偏高,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HBV感染的状况不容乐观,应在校园内有针对性地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何芳  邹燕  邓燕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2):63-64,83
目的:根据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1年麻疹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麻疹发病的性别、年龄与季节分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整理总结历年检测结果。结果:2007-2011年共收集到疑似病例血清409例,IgM抗体阳性病例153例,阳性率37.41%。春季阳性率高(40.53%),IgM抗体阳性年龄为3个月-40岁,8个月龄组阳性率最高(56.86%)。结论:麻疹IgM抗体的检测是快速确诊病例主要方法之一,冬春季仍是麻疹发病的高峰时段,1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校89-91级新入学的2.589名大学生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为5.214%,男性高于女性;人口密度高,交通发达地区的高于其它地区,并将135例HBsAg阳性携带者作了肝功能检测,肝功能异常占HBsAg阳性的40.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指标.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和5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终点法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ELISA方法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比色法测尿肌酐.结果:正常对照组尿NAG/Cr为(0.52±0.46)U/mmol,α1-M/Cr为(0.78±0.51)mg/mmol,糖尿病患者尿NAG/Cr、α1-M/Cr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NAG:84%,αt-M:54%,尿NAG酶检测较α1-M阳性率高.结论:尿NAG酶的检测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较为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