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沟通世界的桥梁徐斌杨绛先生说,作翻译是“一仆二主”,那么同声传译员少了一个“主子”──读者要侍候,应该轻松一些了吧,其实不然。二战期间,雅尔塔会议结束宴会上,斯大林站起来祝酒说:“为那些工作实在辛苦的人干杯。我们说的每一个词都需要他们的传译,...  相似文献   

2.
五月中旬一个名为“余熙国际化交流活动”的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期虽仅半天,但与会发言踊跃,会场气氛热烈,围绕余熙采取基本“自费”和“民间”的形式,不到10年之间6次步出国门,在20多个国家中成功地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化交流活动的作为,各界人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余熙成功的国际化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韩国广播广告公司对全国6000人进行的“2006年消费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70.4%的报纸订阅者表示为了学习和获取知识及信息而订阅报纸,回答“有读报习惯”的为16.9%,回答“有兴趣和为了娱乐”的仅为7.4%。从1999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以来。回答为了学习和获取知识及信息而订阅报纸的受访者比例。每年都在70%以上,占压倒性多数,表明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体。报纸得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运用王扶林编者按: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开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亿万观众的极大兴趣,为三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了集思广益,深入总结其创作经验,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刊特发表一组文章,以饷读者。很多朋...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致读者《文化译丛》自今年第一期起正式更名为《世界文化》。在我刊创办以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始终坚持原定的办刊宗旨,向广大读者介绍健康、向上的世界优秀文化,用读者的话说“是一份难得的高品位读物”,“既有知识性、专业性、可读性,又有趣味性”。然而我们...  相似文献   

6.
徐贲 《世界文化》2023,(5):45-49
<正>“大家”阅读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7.
寻找文化创新的契合点──“元典文化丛书”评介刘小敏,汪维真“元典文化丛书”(李振宏主编),首批10种,即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得以先睹为快.乐于向读者作一介绍。“元典文化丛书”的编撰,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文化寻根性的研究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7,(11):15-16
在一些音乐著作中,在介绍俄国19世纪60年代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时,往往提到一位库宜,也译顾宜或桂宜的“集团”成员,这都出自我国台湾省译者之笔,译法各有千秋,并非错译。但我们大陆的读者甚至音乐爱好者见到此“三宜”,一定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指何人。笔者现在要介绍的就是此“三宜”在大陆已约定俗成、读者较熟悉的译名“居伊”的俄罗斯作曲家。  相似文献   

9.
论及西南当代艺术,有两个概念需澄清,一是关于“当代”,二是关于“西南”。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读者:“邮寄标签”一式六份是准备每期一份给您寄发刊物时用的,为了使刊物迅速、妥善地寄送到您手里,避免因地址不详或书写不清造成差错甚至无法投递,请您协助我们做好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迪 《寻根》2000,(4):86-88
“书”的意义有多种,最常用有二:一是写字,“书”就是写的意思;一是指字及其载体,即书籍。本说的是后一种书。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振忠 《寻根》2005,(2):136-138
民国壬戌(1922年)之夏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一,浙江省两次大水,“滚滚洪涛卷地来”,酿成了奇灾浩劫,新安江畔的淳安、分水二县受灾尤为严重。为了体察灾情,淳安县一位叫方赞修(述斋)的人,“登山涉水,驰勘数月”,后提笔成吟,遂成《勘灾杂咏》。  相似文献   

14.
宋伯胤 《寻根》2006,(1):83-87
最近读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5年)写成的《说茶》中文新译本,东京大学藤田一美教授在题写《致中国读者))代序中说,这本书和中国读者见面。“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但“真是太晚了些”。其实,早在1942年,我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本书,并且译为《茶之书”。书中关于唐代茶文化,主要是以陆羽及其《茶经》为张本,天心先生明确指出:第,“茶。开始是用作药材。后来就成为饮料。  相似文献   

15.
郑毅 《寻根》2005,(3):84-87
夏季里的“三伏”是酷暑的代称,然“伏”的本意就是“避暑”,这大概是人们没有想到的。避暑原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的逃避行为,但也正因为其消极之至,无为之极,故清人李渔将其视为养生行乐之旺季,清人冯曦在《颐养全要》中提出“更宜开发人体生机,生机一发,则有如活水源源而来”。他还明确地指出:“生机有二,一是此心常自怡适,不为忧郁窒其生机。二为助养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脏俱有生气。”  相似文献   

16.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中国的读者一看到“莎士比亚”这四个字,就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当提到下列名字时,知道者就很少了。如“舌克斯毕”,“沙斯皮耳”,“筛斯比耳”,“莎基斯庇尔”,“索士比尔”,“夏克思芘尔”,“希哀苦皮阿”,“叶斯壁”,“沙克皮尔”和“狭斯丕尔”。这些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籍中出现的Shakespeare的汉语译名。译名之所以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汉字的发音及翻译人名的技巧的掌握不同所致。至于“莎士比亚”这个译名是否译得得当,另当别论。从这个例子看。  相似文献   

18.
<正>《好一本书》获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杰森·莫特再添新荣。这本写给“疯孩子”的故事引来了更多读者走近这位新晋获奖小说家。乍一看这书名可谓简单粗暴,但翻开书的扉页便能发现它完整的标题是:“好一本书暨关于梦想远大、时运不济的美国造疯孩子的故事,真情实感不虚行”,而随后的致谢也是“献给所有的疯孩子”。莫特在其受奖致辞中说明了“疯孩子”直指那些“局外人,  相似文献   

19.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子 《华夏文化》2002,(4):11-12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吕超 《世界文化》2007,(7):45-47
对于大都市中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最快捷、实惠的交通工具当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下铁路(简称地下铁或地铁)则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历史与现状的人却并不多,为了弥补这种“日日见君不知君”的尴尬局面,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地下铁的前世与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