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紫 《生活教育》2012,(24):36-38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积淀,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在品悟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活动中传承民俗传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小说是指以民俗事象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它与乡土小说和市井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固成模式的民俗(民间)文化的透视与建构,表达作家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批判或对传统人文理想的赞美与构建,是民俗文化小说的基本特征。民俗文化的稳定的结构形态,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两相对应的文本结构的意蕴层式。民俗文化小说的表层结构具有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展示惊世的人生图景的写实性审美功能;民俗文化小说的深层结构,需要接受者通过对表象层的物态化民俗事象符码编写的解读与建构,实现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透视与文化建构,获得除表象层生活世相以外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4.
南通童子戏剧本《十三部巫书》的物质民俗元素较多,本文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等三个方面解读了其蕴藏的集体审美和价值取向,以期通过对南通地方民俗文化的根茎研究,促进南通江海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爱莲说》作为语文经典文本解读视角众多,颇受关注。文章立足五育融合视域,选取美育融入智育的教学视角,以《爱莲说》一文为设计蓝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书写“立美、学美、审美、创美”的育人路径。同时,以以“美”育人为叙述视角,对《爱莲说》教学路径进行美育观照,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言美、思辨美、情绪美、实践美的教学育人转向,旨在提升《爱莲说》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经典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多年来一直钳制着教师们的文本解读思维.文章换了个角度,从意外的故事情节、童年的叙事视角、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去蔽”触文心等四个方面细读文本,发现了这篇传世经典小说其他的解读主题.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在全国逐步实施,本文就《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内涵,从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和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等五方面进行解读,进而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熏陶作用。民俗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存在,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守岁等等,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解读作用。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红楼梦》,还是现代鲁迅的“未庄文化”、当代的寻根热潮,或是外国巴尔扎克的“风俗研究”、《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无一不在自觉的追求民俗文化。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挖掘民俗描写的作用,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及独运的匠心,从而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0.
牛树超 《江苏教育》2022,(91):63-64
<正>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为关键的能力之一,它决定了语文教师课堂的高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这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还存在交际目的解读缺位、语境情境分析缺失、评价审美剖析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13.
从场域视角来反思《祝福》教学,发现教学的思维固化严重,具体表现为文本解读在低位徘徊,授课方式“多元”尝试缺位。学生迫切需要新的课堂范式。新的课堂范式,不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扩容。引入时代视野,把文本放到社会中来思考;引入场域对比,在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文本解读,将单一的课文解读扩容至多样文本的辨析,重视经典文章的延展性和外生性价值,力求借此文“反哺”后续鲁迅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传递的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要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对语文课程文化重新进行定位.就必须遵循“各美其美、关人之美、关美与共”的原则,将代表大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文化等的语文教学资源,有选择性地纳入语文课程,凭借对静态文本的整合和动态教学的创生来重新解读语文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8.
石戈 《英语教师》2023,(18):14-18
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从编者、文本、学生三个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视角解读,联系单元话题,捕捉显隐双线;从文本视角解读,分析文本特点,设问启发思维;从学生视角解读,立足学情,创设读写情境。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文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个视角的文本解读,设计“读思言”学习活动。提出在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见文见人、通读超文本微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的古诗文教学中更容易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一次新的发展,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新《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