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球上生存着约100多万种动物,它们同人类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条”。一些动物将自己装扮得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以逃避敌害,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章鱼就是这方面的高手,除了我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外,最近科学家还在印度洋海域发现了会用两足“走路”逃生的“高智商”章鱼。  相似文献   

2.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理教学实践要贯彻“人类要保护这仅有的一个地球”的教学理念,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期说明     
读者们一定认识上面的这幅图。这是大家在小学里最早接触人体的组织和功能的奇观时第一次看到的略图。但是,眼睛、整个视觉系统及其功能已不再像这幅线描图所表示的那么简单了。几年前,本刊曾出过一期“大脑、记忆和学习”专刊(Vol.28,No.1,1978年)。各种视觉过程在我们对地球上可能最复杂的研究——即人类智力研究——作出新理解的探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智力”、“认识”及“思维”并不依赖于映像渠道使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万类生灵从低级到高级构成了一条发展长链,其顶端是绝顶聪明的人类.人类懂得役使动物,并为它们设立学校,加以性格驯化和技能训练,强化它们的特异性优势,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实际上也延伸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理教学实践要贯彻“人类要保护这仅有的一个地球“的教学理念,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7年,我刊就以《地球上最后的统治者》为题,探讨了在地球遭受新的大灾难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文章认为,人类无法抵御这场灾难而会绝灭,有超强适应能力的老鼠却会躲过灾难而幸存,因此,我们把老鼠称之为地球上继恐龙、人类之后的第三代霸主。当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是与人类相比,老鼠智力虽然比不上灵长类,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走向生态纪元的社会!这种创造产生手布莱恩·斯维姆和托马斯·柏励所撰写的宇宙故事:“地球共同体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人类所做出的决定。人类已经把自己纳入地球过程的遗传密码之中,而且其程度是如此之深。推崇技术纪元的人,把地球看作资源,未来应该增加对地球的利用,所有一切都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推崇生态纪元的人,提倡一种新型的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共同体的整体安宁是其根本的关注。生态纪元的未来可以解决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9.
食肉的人类     
尽管美国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号召每个人接受素食主义,作为“对动物、人类和地球最健康和最人道的选择”,但我们暂时还不能收起切肉的刀子。人类的食肉嗜好由来已久,而且我们克服食肉的缺点(增加胆固醇、寄生虫和感染)的能力可能源于某些基因。  相似文献   

10.
生病时,我们可以去医院或药店,然而我们的祖先无法享受这种“奢侈”,于是早期人类很可能观察并借鉴了患病动物通过吃一些特定植物来治愈疾病的经验。
  动物的这种自疗行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宝藏,沿着动物们的指引,我们可以寻找到数百万年以来自然选择留下的药品库,也许一些新的药品将从此诞生。现在,就让我们来偷看一下动物们的“药箱”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不只是人类的生活受到冲击,动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会议上,一些生态学家忧心忡忡地指出。那些对气温比较敏感的物种,会在未来的环境危机中败下阵来,永远消失于人类的视野之中。在这些可能因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动物中,不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到数亿年的古老物种。我们常常称这些物种为活化石。这不仅仅是它们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所以,各国政府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来为地球降温,让厄运不降临到这个目前虽然满目疮痍却仍然生机勃勃的地球。在可能因气候变暖灭绝的古老物种名单中,首先上榜的是5种动物,这也是最有可能率先灭种的5种古老动物。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鳄鱼,排在第四位的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鸭嘴兽。其他3种分别是鲟鱼、阿氏滑跖蟾和鹊雁,虽然我们对这3种动物不太熟悉,它们也都是珍贵的活化石,对地球生态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2,(2):42-45
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急剧增加,地球生命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一些珍稀物种的数量明显下降,或濒于灭绝!保护地球生存环境,珍爱动物的生命,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身。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除了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外,还必须依赖于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付诸行动。在这里,我们搜集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资料,以飨读者。同时希望您给这些可爱的动物一席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航天50年的历史中,人们把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物体、仪器送上了太空,其中一些已经落到了地球上,在落到地球上的这部分物体中,一部分着陆了,还有一部分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只有极少的一些物体挣脱了地球的重力引力,飞向了新的世界,在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巡游去了。但还有更多废弃的卫星、火箭助推器残片及其他航天器的碎片仍然滞留在地球轨道上,无休无止地围绕地球作漫无目的地运转。太空碎片的危害1983年,美国女宇航员萨莉·赖德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中进行例行观察时,突然发现航天飞机一个观察窗的外层玻璃被打得粉…  相似文献   

14.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也不是。可以明确地说,每一项宇航试验,每一次宇宙飞行都会使我们更接近火星。人类对这个桔红色的星球曾不只一次地编绘出种种美丽的神话。人们给火星想象出了许多合乎情理的东西,甚至还提出火星上有有翼动物。美国出版界还发布了发现火星上有类似埃及金字塔的消息。应当承认,在太阳系内除了地球之外只有火星的自然条件可能适合人类居住。迄今,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痕迹的一切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今后不再进行这种努力。我们知道,太阳赋与火星的热量只及地球的一半。火星上夜晚的温度为-100℃,白天即使在最好的气候条件下也不过零上几度。实验室里模拟火星条件的生物试验表明:有一些地球生物死亡,另外一些处于“冬眠”状态,还有一些却活下来了,而且还繁衍。低温、稀薄空气等恶劣自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3,(17):42-42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正在探讨是否未来地球人类能够脱离身体,仅以大脑形式存在于其它星球上。一些专家认为,人类的身体已陈旧过时,是时候该升级我们的“外壳”,从而使人类更加环保,能够栖息在遥远的系外星球上。  相似文献   

16.
天生浪子 如果我们翻一翻地图就会发现,除了南极洲,地球大陆的每个角落、海洋中几乎所有岛屿都有人居住过。我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地球任何地方都有人生存,这一区别正是基于人类和其他物种间智力上的区别。对其他物种来说,气候或敌人的存在迟早会构成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对人就不会,他们已在史前时代就克服了这些障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像人类那样适应了地球上差异极大的生态环境。 早在200万年前,非洲的直立人就有一部分离开了他们最初的家园——热带稀树草原,不是迁徙性的流动,而是缓慢地向全世界扩散。如…  相似文献   

17.
<正>我认为,地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有高级智慧生命诞生。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应该是必然的,因为地球环境的变化把人类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远古时期地球的环境是另外一个模样,那么出现的高级智慧生命可能不是现在的我们,而是另外一种生物,这种生物不一定是灵长类,也可能是其他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比如有着超级头脑的狼等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一群老鼠将被送上地球轨道。当然它们不是去太空旅行,而是肩负着实验任务。为什么要让老鼠上太空?在地球上,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都需要重力。如果重力消失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肌肉会变得松弛;因为钙质流失骨头会变得脆弱;身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也会下降等。宇航员在太空里生活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虽然人类真正进行太空探测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自从人类第一次在地球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以来,人类已经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项目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现在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新时代》2009,(5):107-107
A: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早期,科学家们通过把动物送进太空来试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第一只绕行地球轨道的动物是前苏联于1957年送入太空的小狗“莱卡”,虽然当时的前苏联政府并没有打算把它送回地球,但还是按计划给它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舒适太空旅行,并时刻关注着它的生命体征。他们为这只小狗准备了足够的氧气,食物和水,并安装了小风扇和舱内温度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地球上生活着千奇百怪的动物,向前追溯,它们都有自己的动物祖先。当我们要寻找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时,我们会碰到很大的麻烦。因为地球上的第一只动物显然已经消失在地球的往事尘烟中,它的许多后代也早已寿终正寝。虽然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岩石里的化石探索动物的祖先,但是化石记录往往缺失严重,而且许多古老的动物都是软躯体的,很难保存成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