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验证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初中化学课本安排了铝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现行教材 (人教社 1995年版 )是用 Cu SO4 溶液和铝反应 ,而原用教材 (人教社 1987年版 )是用 Cu Cl2 溶液和铝反应。我在实验中发现除去氧化铝膜的铝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很慢 ,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而用除去氧化铝膜的铝丝和 Cu Cl2 溶液反应 ,能观察到有较多气泡产生 ,铝丝表面很快有红色固体析出 ,用手触摸试管明显感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 ,反应完毕试管中除了有红色固体外还有白色胶状沉淀。从反应的标准电极电位来看 :E°Cu2 / Cu=0 .345…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安排了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实验。主要方法是将实验室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按书上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明显,铜片表面有气泡,锌片表面依然有大量气泡。  相似文献   

3.
巧得锌电极     
在中学阶段,Zn—Cu原电池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但由于一般中学实验室所备的锌片纯度不够高,当把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锌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而铜片上只有少量气泡生成。并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会充满小气泡而影响对铜片上小气泡的观察。这样的实验其实起不到演示实验的作用。所以有的教师干脆以“讲”代“做”。其实,我们只要对纯度不够高的锌电极稍作处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电和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 ,有学生质疑 :电池里头为什么会有电 ?发电机为何可以发电 ?为了回答疑问并且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我给他们补充了几则实验 :实验一 (丹尼尔电池 (伏打电池 ) ) :取一只烧杯 ,用硬纸板做一个与烧杯直径等宽和烧杯等高的框子。在框子上贴一层玻璃纸 ,再将它卡在杯子里。在玻璃纸框一侧倒入稀硫酸锌溶液 ( 15% ) ,插入锌片 ;另一边倒入稀硫酸铜溶液 ( 15% ) ,插入铜片 ,然后用导线将铜片、锌片及电珠串联起来 ,电珠便发光了 (如图 1)。图 1让学生观察实验并向他们解释 :一般的干电池和蓄电池都是通过化学反…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定性测定溶液是否显碱性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这是因为其显示出的红色易于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酚酞指示剂显示出的红色没过一会儿又慢慢消失了。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将一小颗粒钠置于滴有酚酞的盛20mL 水的小烧杯中,钠在水面上迅速与水反应,酚酞与产生的 NaOH 作用显示出来的红色随钠的游动而在水面下延伸着。反应完后没过多久,其溶液的红色渐渐褪去了。再如用已知浓度的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碱的定量分析实验中,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为验证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往往再反滴一滴 NaOH 溶液,若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6.
高二课本 (必修加选修 )第 94页的 4-1 0实验 ,“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 ,用胶头滴管吸收NaOH溶液 ,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 ,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教材在其后有一段实验现象的描述 ,“通过实验 ,我们可以看到挤入NaOH溶液后 ,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 ,这是氢氧化亚铁”。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只是在理论上有存在的可能性 ,瞬间即被氧化 ,同学们无法看到白色沉淀 ,见到的是灰绿色沉淀。短时间内也无法看到红色沉淀。为此高二的几位同学在老师的…  相似文献   

7.
1关于金属的电化腐蚀的实验改进中师化学课本第二册(人教版)“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节里,关于电化腐蚀的演示实验是这样图1备的培养皿中。如图1。(4)实验现象经过约1min左右,在铜丝部分溶液出现红色,在铁钉的其他部位溶液出现蓝色,《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4卷2008年第3期现象逐渐  相似文献   

8.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两个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很值得推敲。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置疑一:现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06年4月第2版)第90页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二(1)置疑理由该实验的目的是想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不改变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9.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NO,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传统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即使可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NO,也无说服力,因为收集到的NO气体有可能由NO,与H20反应生成的。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为使浓硫酸特性实验的实验现象明显,减少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逸散而污染教学环境,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有效的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 浓硫酸与铜反应装置其实验操作如下:往具支试管1中注入5mL98%硫酸,在其内侧贴一润湿的品红试纸条7,先预热,再集中加热,待管内浓硫酸6沸腾,慢慢插入上端带有大、小橡皮塞4,内装长铜丝3,且内壁贴润湿蓝石蕊试纸5的玻璃管2,当预热的铜丝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反应时(较为激烈,若采用铜片会更剧烈),立即塞紧橡皮塞,并把导气管插入盛加有3—5滴酚酞试液显红色的NaOH溶液8…  相似文献   

11.
对初中物理中电流化学效应的演示实验,我校历年来都是按课本所述用电解硫酸铜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但该实验有如下三个缺点:(1)通电时间较长,至少要等待3分钟以上。(2)后排同学看不到在碳棒上生成的铜。(3)不能直接看到硫酸铜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反应具有不确定性,即同一个化学反应,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验现象往往不同,有些现象甚至与课本描述的大相径庭。怎样处理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搪塞、回避反常现象,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课本描述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背实验现象、背现成结论,或  相似文献   

13.
1 Na2 CO3 、NaHCO3 与酸反应快慢比较仪这是为高中化学教材而制作的。因为照课本那样实验Na2 CO3 、NaHCO3 与酸反应的快慢程度 (实际上是化学反应速度 ,因这阶段学生还没有学到此概念 )是很难判别的 ,为此 ,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突破该教学难点的仪器 (如图 1所示 )。本仪器的原理是使两者反应产生的气体经过一段红色的液柱再逸出 ,使它们冒泡的快慢通过对比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来 ,从而便于判别两者的反应快慢程度。把本仪器制成示教板形式是为了突出其简便而直观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图 1 (1 )选材 :2 0× 1 80具支试管 …  相似文献   

14.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照课本所述的方法进行操作,若用酒精灯加网罩加热,反应完毕待试管冷却后,从试管外不能明显地看到试管内有红色物质生成。须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才能看到黑色粉末里有一些红色粉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一、乙醛还原氢氧化铜实验 如果按高中化学课本(乙种本)下册,第199页[实验7~6]所讲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得到的Cu_2O沉淀不是红色而是棕色或黑色,这与课本所述不符。这对学生认识乙醛的化学性质和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关于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相似文献   

17.
演示实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成功的演示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结合铜和硝酸反应这一演示实验,从实验设置的目的,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实验现象的剖析三个方面对演示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3- 4 )内容如下 :把少许棉花或几片碎滤纸放入试管里 ,加入 70 %H2 SO4 3~ 4 m L,用玻璃棒把棉花捣烂 ,形成无色粘稠液体。把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约 15min,放冷后倾入盛有 2 0 m L水的烧杯里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取出一部分已中和的溶液 ,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作试剂试验 ,可以观察到有红色氧化亚铜生成。请注意这样几个地方 :少许、70 % H2 SO4 3~ 4 m L、无色粘稠液体、水浴加热 15min、2 0 m L 水、用 Na OH溶液中和 (应用试纸检验 )。1 实验条件欠妥当(1)为了保证最终能得到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  相似文献   

19.
铝和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外观上看,铝片和锌片均为银白色,硬度较大,肉眼难以区分。文中通过铝与锌性质的区别,总结得出几种区分铝片和锌片的方法。利用这几种方法区分铝片和锌片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一个常见而普通的复分解反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多次要用到新制氢氧化铜,通常教师都会根据教学需要,演示出现象为蓝色絮状沉淀,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但在学生实验时,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白白蓝蓝的沉淀,也可能看到苹果绿色的沉淀或是看到溶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