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ACS是医学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过程中图像增强处理尤为重要。图像增强技术主要是提高医学图像的可懂度。空域法是在图像平面上修改灰度的各种算法,对图像进行平滑和锐化,以消除噪声和突出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幅原始图像在获取和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使图像质量下降,对分析图像不利。为了抑制噪声、改善图像质量,要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图像平滑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邻域平均、空间低通滤波、多图像平均、中值滤波、改进的梯度倒数加权法等几种现有的空域,以及频域图像平滑算法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数字图像增强技术中的基于MATLAB实现图像的对比度增强、直方图均衡化、平滑滤波、锐化等操作进行了讨论,同时给出了运用MATLAB进行图像处理的前后对照图像。  相似文献   

4.
人体运动图像动态视点平滑能量衰减过程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图像平滑能量衰减分析方法,对于人体运动图像高频分量抑制效果较差,且模糊图像边缘,运算效率较低。提出了一种依据替身运动DR算法的人体运动图像动态视点平滑能量衰减过程仿真方法,采用高斯滤波器对人体运动图像进行平滑处理,过滤人体运动图像的噪声,完整保留人体运动图像边缘信息以及细节,用替身描述人体在场景中的运动特征,替身在场景中运动并同其它人体的替身进行交互,采用局部化的人体模型提高人体运动场景的逼真度,通过人体运动图像的DR预测算法,完成人体运动图像动态视点平滑能量衰减过程分析。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够确保人体运动图像边缘锐化,有效降低平滑能量、锐化边缘。  相似文献   

5.
王晓东 《科技广场》2007,(1):128-129
设计红细胞识别统计系统,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的密度。采用VC 6.0,综合运用图像平滑、阈值处理、孔洞填充以及图像腐蚀等技术,识别出血液中的红细胞,并统计其个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泡罩药片图像分割、边缘处理等图像算法的顺利进行,需要对采集到的泡罩药品图像进行滤波处理。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DSP和触摸屏的泡罩药品在线检测系统。为了有效滤除药品图像中的各种噪声,并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图像中的边缘和细节等信息,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图像滤波算法,并在脉冲耦合神经网络中引入了平滑抑制因子。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算法能够有效的滤除泡罩药品图像中的噪声,并很好的保留了图像边缘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张万和 《科技通报》2012,28(4):88-90
为了提高图像增强后的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图像增强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对图像进行直方图修正,采用高斯平滑滤波处理技术,最多得到清晰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图像增效效果更为平滑。  相似文献   

8.
人脸表情识别作为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用DCT-BP神经网络算法来识别面部表情,先对图像进行灰度均衡和图像平滑的预处理,然后利用离散余弦变换获取图像的表情特征参数,最后利用前向反馈算法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9.
图像曼形技术是指将一幅图像平滑地变换到另一幅图像的方法,它是一种有用的图像处理方法。介绍一种简单的图像变形技术——Morphing技术的原理和算法,并给出了用MA3、LAB实现的代码。  相似文献   

10.
图像平滑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图像的平滑和边缘细节的保持是一对矛盾关系。试图利用热传导方程对图像进行平滑,然后用反热传导方程对平滑后的图像加以锐化,并利用Matlab进行实验,给出光滑前、后的图像和锐化后的图像,以及它们的直方图。  相似文献   

11.
图像拼接是指将多个具有重叠区域的图像合成为一张图片,将图像拼接技术应用到医学上将能够更好地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针对医学图像的特点,在像素匹配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灰度平均值和基于重叠区域渐变等拼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像素匹配的算法精度高,且基于重叠区域渐变的拼接算法能得到较好的拼接效果,对医学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丽君  陈强 《科技广场》2007,(7):131-132
Photoshop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各种格式的图像文件进行非常精细的处理,不仅适用于广告用图、美术摄影作品的处理,也广泛用于网页制作。通过介绍Photoshop在网页制作中的各种应用方法,以期对网页制作人员提供一定的技能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机器视觉对水果的品质进行检测并实现自动分级时,将水果图像从背芾中分割出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预处理步骤。其分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分级的准确性。现提出一种基于模板法的图像与背蒂分离方法,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该方法对苹果与背景的分离是快速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偏微分方程理论框架下进行图像去噪的方法,重点对二阶和四阶偏微分方程的主要去噪方法进行了分析。二阶偏微方程模型中的P—M模型能很好地去除噪声,但时常会出现块状现象;四阶偏微分方程模型中Y—K模型能消除阶梯效应但会出现斑点现象。使用Gilboa扩散系数、中值滤波器和高斯平滑算子对YK模型进行改进。实验证明.新模型减少了迭代次数,提高了算法效率。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块状及斑点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种简单的人脑图像的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巧榆 《科技广场》2007,(5):145-146
给出了一个基于区域生长法的医学图像的分割算法,用区域生长的方法对脑部扫描图像中的脑体进行了分割提取,根据脑部扫描图像的特点确定了生长的种子点,通过反复测试确定了最终的生长门限。试验证明,该方法简单实用,分割准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图像为主要载体的多媒体信息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图像数据量庞大,存储和传输时受到很大限制,使得图像压缩成为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图像压缩就是利用图像自身的相关性来消减图像的冗余信息,保留有用的信息。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图像压缩方法,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普通密度的图像,而对于稀疏图像的压缩,目前有效的压缩方法还屈指可数。对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给出了一种基于哈希表的对稀疏数据压缩方法,并利用VC++6.0平台,实现了基于哈希表的数据压缩系统。  相似文献   

17.
图像恢复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内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结构张量包含有图像的邻域结构特征,借助这些信息可在降噪的同时保持图像边缘的细节特征。运用此技术的算法在经典的图像恢复操作之后增加了对图像的平滑,降低了噪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恢复的图像在峰值信噪比以及视觉效果上都有明显提高,基于卷积的快速运算也保证了算法的实时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离散余弦变换(DCT)是一种映射变换方法,通过把图像中的各个像素从一种空间变换到另一种空间,达到图像压缩的目的。本文对基于DCT变换的图像压缩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DCT变换的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步骤,并最终给出了图像压缩结果。  相似文献   

19.
Human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during image annotation is complicated, but most existing interactive image annotation systems are generally operated based on social tagging, while ignoring that tags are insufficient to convey image semantics. Hence, it is critical to study the nature of image annotation behaviors and proces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nnotation tactics, transitions, strategies and their efficiency during the image annotation process. A total of 90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o annotate nine pictures in three emotional dimensions with three interactive annotation methods. Data collected from annotation logs and verbal protocols were analyzed by apply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human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is rather complex, which reveals a probable bias in research involving image relevance feedback. Participants preferred applying scroll bar (Scr) and image comparison (Cim) tactics comparing with rating tactic (Val), and they did fewer fine tuning activities, which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perceptual level and users’ cognitive load during image annotation. Annotation tactic transi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im was more likely to be adopted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phase, and the most remarkable transition was from Cim to Scr. By applying sequence analysis, the authors found 10 most commonly used sequences representing four types of annot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Single tactic strategy, Tactic combination strategy, Fix mode strategy and Shift mode strategy. Furthermore, two patterns, “quarter decreasing” and “transition cost,”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ime data, and both multiple tactics (e.g., the combination of Cim and Scr) and fine tuning activities were recognized as efficient tactic applications. Annotation patterns found in this study suggest more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considering the need for multi-interactive methods and their influe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generated detailed and useful guidance for the interactive design in image annotation systems, including recommending efficient tactic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hases, highlighting the most frequently applied tactics and transitions, and avoiding unnecessar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20.
分形图像编码是目前可达到的压缩比最高的编码技术,但由于编码时间长阻碍了它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形理论和提升小波变换理论,提出快速提升小波变换结合快速分形编码的混合编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加快了图像的编码速度,同时压缩比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