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智力转盘     
急转弯1.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2.什么蛋打不烂,煮不熟,更不能吃?3.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4.什么东西在倒立之后会增加一半?5.如果你有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你该怎么办?6.有一样东西,你只能用左手拿它,右手却拿不到,这是什么东西?猜谜语1.尖长嘴,铁骨刺,咬一口,走一步。(打一物)2.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物)3.品。(打一成语)4.千里相逢。(打一字)5.宝岛姑娘。(打一字)1.打瞌睡;2.考试的零蛋;3.孔子把儿子背在背上,孟子把儿子扛在肩上;4.数字“6”;5.打自己一下,不要做白日梦;6.右手。《急转弯》答案1.剪刀;2.扇子;3.三缄其口;4.重…  相似文献   

2.
班固在《史记》基础上,直接把孟子说成是子思的弟子,确定《孟子》为十一篇.班固明确反对司马迁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评价,认为孟子较时人眼光长远.他还发挥了孟子的君权“天与之”说,对《孟子》史料与文句进行处理:或完全照搬《史记》,或略作概括和改动、用其大意,或直接用其材料作史料.  相似文献   

3.
1.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_?  相似文献   

4.
4.孟母悉心教孟轲孟轲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继孔子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孟子。孟子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成长与其母仉氏是分不开的。孟母姓仉,生卒年不详。孟子三岁时丧父,从小由母亲抚养、教育。仉氏非常慈祥,很有见识,而且教育子女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列女传》、《韩诗外诗》等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还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和母亲呆在屋里,正好碰上邻家杀猪。听到猪叫声,孟子便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叫啊?”孟母看着儿子天真的样子笑了,便随…  相似文献   

5.
《满江红》在宋词长调的使用率,仅次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居第三位。两宋的《满江红》创作主要表达清新绵邈的情感,其创作主题也经历了从一己悲欢到亡国之音、救国呼号的转变。在《满江红》词作中,寿词占了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6.
《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好在孟子不负母亲之重望,终成一代“亚圣”。  相似文献   

7.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子,其贤者号有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一文略述其要,后世学者亦多有论及.孟子,被尊为“亚圣”,其行事颇类孔子,其弟子亦有数百.《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章》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的问话,概述了孟子周游列国的情形,也说出了孟子弟子之多.但对孟子弟子,后世研究者论及甚少.《孟子》一书中提及的孟子弟子有十八位:充虞、高子、孟仲子、子叔疑、季孙、乐正子、彭更、桃应、万章、咸丘蒙、匡章、陈臻、陈代、陈仲子、屋庐子、滕更、公孙丑、公都子.现据《孟子》一书,对这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为“先秦儒家师承关系”和“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0.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1.
岳飞的《满江红》是不是伪作?去年秋以来又引起一番热烈讨论。在认为是伪作的诸论据中,看来仍以夏承焘先生早就指出的“踏破贺兰山阙”句与岳飞抗金进军的目标不符这一条为最有力。而肯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同志则认为“贺兰山”乃泛称,并非专指,不能泥解。我是倾向于维护岳飞的著作权的。这里只补充一条材料。据宋·洪迈《容斋三笔》记载,在北宋抗击  相似文献   

12.
我幼年曾受过一段私塾教育。当时读了《论语》读《孟子》,读到《滕文公章句上》的时候,我的私塾生活遽尔中止,《孟子》便没有读完。后来不记得在哪一年的冬天,忽然立意要将《孟子》通体读过一遍,于是拣定了阴历开岁的大年初一,我把自己反锁在一间空屋里,自限一天读完一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一个多世纪以来《孟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综述,勾勒出《孟子》一书在英语世界接受与变异的态势。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有三大特点:1.文本翻译,其内涵是对东方典籍的译介,以及基督教与儒教的互阐互释;2.对比研究,孟子与中、西方哲学家的比较研究;3.孟子哲学思想和诗学概念的专项研究。近年来,孟子研究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相结合的跨学科视域已成为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又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一书中直接或间接描绘了众多的儒家学者形象,但《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却不一样。孟子把孔子当作理想中的圣人,这点毋庸置疑。而在孔子的众多直系弟子中,孟子对曾子的感情却极为特殊,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通过这些不拘泥于历史、为我所用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孟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我的儿子6岁,从小在一个美术中心学习画画,多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儿子所在的美术中心准备把他的绘画作品送到一家出版社,计划出版《儿童优秀美术作品选》。我得知该中心可以得到一笔稿酬,请问我儿子能否得到这笔稿酬?我儿子还有哪些权利?(江西江一黎)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就是该作品的作者,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你儿子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年龄大小只影响人的行为能力而不能影响人的权利能力。因此,你儿子仍然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具体包括:1.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  相似文献   

17.
李冬平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  相似文献   

18.
对话体在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在诸子时代,《孟子》的对话体就很有特色。它是在继承《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别于《论语》中师生坐而论道的融洽场面,也有别于其他诸子仅仅把谈话作为作品的附属和陪衬。《孟子》把谈话论辩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对话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集在论辩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满江红》是海州所流传下来的众多牌子曲当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它的词体严谨规整。曲体缓慢、婉转、悠长。文章对《满江红》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满江红》与海州牌子曲五大宫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