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描写“片”修饰视觉域具体名词的用法,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这些用法进行了解释。除做个体量词外,“片”修饰的成分多具有无界性或个体间的同质性,“片”做个体量词时的非典型特征对促成这一功能有重要作用。是否用“片”还与事物在认知上形成的意象有关。  相似文献   

2.
空间义量词"摞""叠""沓"的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摞“、“叠“、“沓“是汉语中的空间义量词,用于描绘物体重叠放置所构成的立体形状.目前对三个量词的个案研究仅限于意义、用法、类别的描述,但缺乏语义特征的分析和认知的解释.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分析三个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探讨三个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组合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量词、助词)。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5.
"颗"、"粒"、"枚"三个个体物量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它们既可以修饰限定相同的名词,又分别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有区别事物大小、形状的功用.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辨别这三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点并探寻它们与名词搭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敏 《培训与研究》2006,23(7):37-38,99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量词的教学问题,选取了在汉语工具书中注释相同实际用法却并不相同的名量词“道”和“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及原型理论对二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二词在计量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的异同,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本文认为,“道”、“条”虽然在词典中的释义一样,但用法并不相同,而这类现象大量存在,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对、副、双一是三个常用的名量词,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础量词。在表示数量“二”时的意义相近,外国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混淆三者的用法。本文试图从三个字的本义出发,并举出这三个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和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后所接的名词语义进行分析,揭示其差别,找出规律,从而帮助初级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这三个量词。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盘"量词用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盘”,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量词。它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通用动量词用法。本试图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上,描绘“盘”的各种量词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都”与量化短语配合的问题。研究发现,“都”的使用除了受总括的数量条件限制外,与量化词搭配时还与量词的相对幅度有关。少数量量词如“少数”,一般不能与“都”搭配,有“量词的相对幅度效应”。具体量量词和非量化短语,如“光杆名词”不受此限制。“都”的语义特征仍是总括关联成分指涉对象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量词的用法一直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的传入并兴起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结合汉字词义演变的轨迹对量词"头"、"只"的用法作了系统分析,并对其容易混淆的用法作了一些探讨,力求能给出合理且充分的解释,以期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汉语许多量词都有提示计量对象形状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致,用法复杂。“股、束、缕、绺”是计量长条状物体的量词,用法有分工也有重合,纷繁复杂,但都可以从认知上找到其制约因素。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和意象分析为指导,力图揭示出这4个量词的认知基础,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量词的用法一直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的传入并兴起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结合汉字词义演变的轨迹对量词“头”、“只”的用法作了系统分析,并对其容易混淆的用法作了一些探讨,力求能给出合理且充分的解释,以期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部”和“台”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量词,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部”和“台”的语义特征,让我们对这两个量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量词“颗”“粒”“枚”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进而考察了BCC语料库中量词“颗”“粒”“枚”搭配名词的语义范畴,结合量词语义演变轨迹,从语义特征、搭配对象、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看,“颗”侧重于“圆”,“粒”侧重于“小”,“枚”侧重于“细长”;从选择对象看,“颗”搭配名词种类多,数量广,“粒”次之,“枚”受语体影响,搭配范围窄,但是近些年修饰人的用法比较活跃;从语法化程度看,“颗”的语法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枚”,而“粒”语法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6.
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学习中医的留学生必然要接触到很多中药的量词,而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反映着汉民族的范畴化特征,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根据认知理论,引导学生认知隐藏在“习惯”背后的一些搭配规律或者“倾向”,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量词"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对量词“副”的研究,虽然揭示了名量词“副”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但还不够完备,遗漏了一些用法。正因为这些分析都是举例性质的,故不能较全面的分析归纳。文章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上千万字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共得到做量词用的“副”字987条,并在此基础上对量词“副”进行了对比、归纳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首”与“初”都可表示“第一”,但二者在与量词组配时有不同的倾向性。通过语料分析发现,“首”可组配的量词较“初”更为丰富,包括修饰具象且具有认知显著性名词的名量词、强事件动量词和部分时量词;“初”可组配的只有名量词“代”“届”和动量词“次”“度”“场”。虽然二者都可与“次”组配,但“首次”侧重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初次”侧重强调新鲜感与紧张感。二者与“代”组配表达第一代的用例均不多,但“初代”因受日本动漫的影响在网络用语中用例增多。“首”与“初”这种组配特点与二者各自的本义相关,根据认知语义学理论,二者的识解过程及用法特点融合了各自本义所形成的百科语义知识,体现了词法与用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