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和年间是社会思想极为混乱的时期.在昭和统治的50多年内,国家主义、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引起了政治动荡,再加上不断加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社会的冲击,这就是产生昭和动乱的根本原因.昭和天皇裕仁在位期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极为混乱的社会思潮也是推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樱花》与《桃太郎》是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两篇课文,分别位于该册教科书的开头和结尾。《樱花》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日本魂”与“大和心”,《桃太郎》一课旨在塑造学生的“爱心”、“勇气”、“孝行”与“海外发展”的品格与精神。这两篇课文在日本国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想色彩。对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虽然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日本文学关系特别密切,不能不涉猎日本文学,但对日本文学的了解并不全面、系统,更不用说深刻了。最近,为了参加在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召开的“昭和文学再检讨学术讨论会一,我查阅了中国(缺台湾省)1926年至1945年8月二百多种期刊②,这里作一简单介绍。从时间上说,在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我国的各种文学期刊或多或少地发表过译介日本文学的文字;而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除当时在中国的鹿地亘等个别作家的作品外,基本上停止了译介。就刊物而论,进步倾向的…  相似文献   

4.
在人生的道路上,曾昭和校长度过了五十六个春秋。他在校长这个位置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抓改革,拓宽办学路子曾昭和执教近40年,从一名普通教员做起,教过物理、音乐、语文,干过教研组长,管过学校教务,直到副校长、书记,校长兼书记。漫长的教学生涯,使他...  相似文献   

5.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刘岳兵博士新作<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于2010年3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框架严谨,涉猎广泛,引典充分,内容丰富,上溯近代日本思想的萌芽时期--江户时代,下叙到日本战后初期,为我们重新梳理了作为"历史"的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昭和初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鼎盛时期,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显示出超越国界的阶级认同。从昭和元年里村欣三的《苦力头儿的表情》,到昭和4年平林泰子的《敷设列车》,再到昭和6年黑岛传治的《武装的城市》,日本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从日本人的单方面想象逐步发展为以中国劳工为主体的自我表述。在越来越彻底地摆脱殖民主义偏见的同时,人物塑造从模糊和自然走向清晰和符号化,思想大于形象的趋势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昭和前期的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武田泰淳、中谷孝雄为中心,具体分析了他们游记中的杭州形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让日本作家对杭州的观感大不相同,但他们都创造出将理想杭州与现实杭州对立起来的杭州形象。这种对理想杭州的赞美随着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恶化而减弱,而对现实杭州的蔑视却越来越显著。但是,无论因喜爱而美化,还是因厌恶而丑化当时杭州的人和景,其实都是对现实杭州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12-122
日本在二战前和战争中实施"国定教科书"制度,推行"皇国史观"教育。战后"国定教科书"逐渐向"审定教科书"转变,这一趋势遭到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三次大的攻击,日本教科书也相应出现了总体上的"改善"或总体上的"改恶"的三次大的动荡局面。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日本社会内部关于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和斗争结果。针对"日本教科书问题",一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线索的"耸人听闻"性而不是科学性。作为历史研究,不应停留在对日本右翼的单纯愤怒上,更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日本进步力量配合斗争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和教师的共同历史研究及其成果,为东亚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三国的历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昭和前期正是日本逐渐加快海外扩张的时期。由于被军国主义者掌控了国家机器,日本慢慢滑向战争的深渊。在这个危难关头首先站起来反抗的是左翼的革命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怒吼之声。尽管他们中有人在军国主义的高压下最终背叛了革命,但正如大浪淘沙,真正的革命者的文学就如同他们的人格一样永远闪烁着光辉。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美日出于各自的战略意图,迅速结成战略同盟,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战争责任的追问、对战争过程中一切非人道、反人类暴行的声讨,全部让位于这种"政治联姻",历史问题作为一个隐瘤在美日关系中冰封起来。随着日本复兴加快,美日间的历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但是,在日本把日美同盟当作其外交整体战略的基石,为其"正常国家化"的终极目标服务的情况下,历史问题风波再大,也不会撼动美日同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国家历史日"是美国连续举办了近40年之久的面向中学生的历史比赛活动。这项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历史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成果以历史纪录片、历史剧、展览、小论文或网站的形式展示出来。"国家历史日"活动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强调"从做中学习历史"。这项活动对于美国历史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里,有超过一百万人在‘太阳旗下的魔法学校’接受过‘皇民化’教育。一名叫黄凤姿的台北少女,很羡慕班上不会讲汉语的同学,因为她觉得那样‘更接近日本人’。"即便今年不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没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个提法,我也很喜欢读关于日本的书。说来,日本关于中国的书可谓多矣,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了一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自上古到近代,共十册)。但相比之下,中国学者所著有关日本的书则较少,好书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东京昭和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和日本一再修改教科书 ,指出日本确有一股势力 ,妄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掩盖侵略战争的罪行 ,提醒我们务必以史为鉴 ,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4.
台湾大学(以下简称"台大")是我国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台湾高等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现有的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数据分析来看,台大是目前台湾最具规模,领域最丰富完整,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之高等教育学府。[1]一、台大的发展历程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创立于1928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后,189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病院开设了"医学讲习所",首开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主要因素,探讨了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隋唐时代中日两国使者的频繁往来和不断繁荣的中日商贸促进了汉字在日本列岛的传播,加速了日本语言文字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片假名的进化,而日本语假名的产生与发展将日本语言文字推向成熟,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日商贸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扬州漆器更是中国漆器的代表,但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漆器发展乏力,其市场逐渐萧条。而与此同时日本漆器得到迅速发展,日本被冠以"漆国"的美誉,究其原因在于进入现代社会后,日本漆器实现了"漆器的大众化、现代化",日本漆器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用科技的手段研究发展漆器,而包括扬州漆器在内的中国漆器基本还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风格,未能及时完成漆器产品的"现代化、大众化、功能化",这就导致了扬州漆器的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7.
刘雅军 《历史教学》2005,(12):28-34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东京昭和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和日本-再修改教科书,指出日本确有一股势力,妄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掩盖侵占战争的罪行,提醒我们务必以史为鉴,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浩瀚的词汇中,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有很多表人的名词。比如,日语中有"歌手""経営者""持ち主""登山客"等,汉语中有"科学家""记者""胖子""烟民"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也在默默地变化,中日两国每年都会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特别是在新媒体中流传的语言,比如日语中的"プロい",汉语中的"粉丝"等。汉语学界对于汉语指人名词的研究比较多,日本学界对于日语指人名词的研究也不少,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却不多,从国内学术网站上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大都集中在汉韩对比、汉俄对比,从日本学术网站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的研究集中在日英对比上,其代表是日本学者影山太郎的《形態論と意味》《名詞の意味と構文》著作中提及了指人名词、动作主名词的语义。笔者试图通过"—者"的指人名词的日汉对比,来丰富动作主名词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37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推出一组以"中日问题"为主题的征文。这是在日本军部和政府或"战"或"和"交替推进侵华战略,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开始由妥协向强硬转变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征文中,知识分子们普遍表达了对日本亲善诚意的怀疑、对大国作用的有条件认可、以及用"血"和"力"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透过征文中传达的情绪和认识,回归历史情境,可以看出民族抗战情绪开始获得相对宽松的表达空间;可以反映出转变中的国民党对日政策与民族情绪之间有了更多的契合点;从中也透露出中国抗战将面临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