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殇》是一篇为祭祀阵亡的爱国将士而作的乐歌,在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和《九歌》的其它篇章存在差异,本文皆在通过分析比较《国殇》与《九歌》它篇的异同进一步解读《国殇》,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湘君》、《湘夫人》是两首祭祀湘水之神的优美的古老恋歌。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高超的想象,凭助楚辞艺术形式的特点,塑造了湘君、湘夫人两个艺术形象,赞扬了湘君、湘夫人坚贞而深厚的爱情。它们都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九歌》除《国殇》外,都是古代祭祀神灵的歌舞曲,最初为劳动人民(包括民间艺人)所创作,屈原在学习民间文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加工后的《九歌》,与民间原始的粗糙的东西相比,在艺术上就更加精粹美妙。  相似文献   

3.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4.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5.
《国殇》是《九歌》中的第十篇。屈原依据楚国南方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神乐歌加工创作的《九歌》,大部分是祭祀自然界的神,有着浓厚的爱情色彩。《国殇》却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悲壮的挽歌,生动地描写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忠勇,热烈地  相似文献   

6.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对屈原《国殇》中的“矢交坠” 的解释,似无大争议,但很有进一步研究商榷的必要。先将诸家的解释引录于下: “谓作战时双方流矢交加。这四句(指开头四句)言战况的剧烈。”(《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说彼此对射时,流矢交坠。”(《楚辞选》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  相似文献   

8.
《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相似文献   

9.
<正>《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军事。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可见,自古以来,战争就在国家的各项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在真正意义的"战争"出现之前,各式各样的争斗早就存在了。这些争斗可能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小规模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武器,争斗的方式大多表现为徒手搏  相似文献   

10.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2.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13.
屈原生前担任过的职务就是左徒和三闾大夫。去世之后,人们出于对他爱国忧民思想和行为的崇敬,不断将他神化,并给予了他诸如江神、水仙、海伯、清烈公、忠洁侯、昭灵侯等许多封号,使他成为千百年来祭祀的神灵。这一方面,道教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透过这一点,也可见屈原对包括道教在内的后世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铸成了不朽的诗篇.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史的瑰宝.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神话理论,但他在对神话的接触、理解、运用方面的造诣却是一般神话学者难以企及的.这最终决定了他在《楚辞》这一伟大诗歌巨著中,对神话的大量而精彩纷呈的文学表现,也决定了其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逸为回应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评论屈原去就取向的异见,把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建立的《春秋》"公子无去国之义"改造为"同姓无去国之义",以对中央朝廷的向背作为标准评说屈原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18.
屈原、贾谊因出众的才能遭遇嫉妒,两人的人生轨迹、遭嫉情节及嫉妒者的多重人格及心理感受的三个阶段.即由攀比到失望、由羞愧到屈辱、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过程很相似。屈原和贾谊借助文学创作疗伤,只能做暂时的心理宣泄和情感寄托物。对嫉妒者的心态、行为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屈原的神仙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楚地旧有的昆仑神话中的“不死”观念,二是齐、燕一带新兴的方仙道。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主要原因。神仙思想是影响屈原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