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郑澜  潘珊珊 《体育科学》2002,22(4):103-107
研究目的研究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大鼠心肌组织心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1.5月龄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 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组)、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组)、自然恢复组(NR组)、药物恢复组(MR组),每组15只;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E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C组减少,体现为心钠素阳性反应细胞不密集,在减少比较明显的区域,可见阳性细胞沿血管排列,M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NR组恢复效果好;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为E组心钠素表达光密度较C组显著增高(p<0.01),表达面积较C组显著减少(p<0.01),MR组较N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含量恢复值高(p<0.05).主要结论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对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减少,不利于运动应激中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发挥.采用健脾生血中药复健与自然恢复相比,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建模3周,复健2周。根据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结合观察体重、饮食量、粪便和精神状态监控建模过程。实验结果:建模3周期间,每周末定量负荷后相同时点血乳酸值持续上升,训练后安静状态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持续下降,表明已呈运动性疲劳状态。建模21天后,大鼠呈脾气虚证状。自然恢复1周后,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基本恢复,但经健脾益气中药复健较自然复健快,反佐类脾虚证的成立。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的方法,能建立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  相似文献   

4.
健脾生血中药对消除小鼠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对长期训练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训练的同时服用健脾生血中药能显著提高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并能显著降低血尿素、肌酸激酶,同时还有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乳酸的趋势,说明健脾生血中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中医按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把3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一组运动疲劳后立即采用中医按摩方法(以下简称实验组),另一组运动疲劳后采用休息的方法(以下简称对照组)。比较实验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机体疲劳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实验组采用中医按摩方法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缩短了肌肉和血中乳酸清除的时间及氧合血红蛋白恢复的时间,同时也加快了肌糖原的恢复。结论:采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切实可靠效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递增负荷跑台练习,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应用血浆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组织化学、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慢性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含量及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慢性运动性疲劳可使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降低,表现为血浆心钠素含量和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减少,不利于运动应激中心脏内分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将20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药物贴对受试者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进行敷贴,对照组采用安慰贴对受试者上述穴位进行敷贴。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评分(RPE)、运动心情评价(POMS)、情绪状态总估价(TMD);检测受试者血乳酸和血氨浓度;记录受试者8 00 m全力跑成绩。结果:穴位敷贴可减轻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RPE值(P〈0.01);穴位敷贴可缓解运动员因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降低TMD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敷贴可升高运动后4 min机体血乳酸(P〈0.05)和血氨浓度(P〈0.05),降低运动后20 min机体血乳酸(P〈0.05)及血氨浓度(P〈0.05),显著提高受试者8 00 m跑成绩(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减轻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觉,缓解运动员因运动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促进运动员机体内血乳酸和血氨的代谢,提高运动员耐缺氧能力,进而缓解运动性疲劳临床症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8.
补气壮阳中药对消除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晨 《体育与科学》2004,25(2):66-68
根据中医理论,应用补气壮阳复方中药,通过一般情况的观察、运动时间、体重、血乳酸、心肌、肝脏、肾脏、骨骼肌各组织切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观察该补气壮阳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大鼠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有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效应,②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有保护心肌、骨骼肌的作用,尤其对心肌有抗心肌炎的作用。③该复方补气壮阳中药对过度疲劳状况下疲劳的消除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中药组方对提高有氧耐力运动员成绩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勤  周新华  李娟 《体育学刊》2001,8(4):55-57
把运动性疲劳的机体视为微细损伤的集合体,据此认识进行中药组方.通过对20名耐力跑运动员进行3个月分组对照实验后,测定实验前后的血色素(Hb)、个体乳酸阈值的跑速、红细胞(RBC)-SOD活性、RBC-GSH-Px活性、血浆丙二醛(MDA)的含量、RBC-MDA含量、定量负荷后血乳酸恢复速率和5000m跑最好成绩变化等.结果显示:服用中药组的各项指标和运动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中药组方具有保护组织细胞、延迟疲劳出现和加快机能恢复的效果,对提高耐力运动成绩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运动性疲劳中,大多数运动员有肌肉疲劳、脾胃功能失调、阴虚、气血双虚等症状,用气血双补的中药八珍汤加味组成的抗疲劳合剂,有健脾补气、补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人体代谢紊乱,迅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分别对大鼠4周、8周跑台疲劳运动后的红细胞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MCD、计算MCT,4周实验组(Ⅱ)同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计数.研究结果和结论大鼠连续4周、8周跑台疲劳运动后,红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组(Ⅱ、Ⅳ组)异常红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分别达42.4%和83.0%,与对照组(Ⅰ、Ⅲ组)的22.5%和23.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Ⅱ组MCT 2.13、Ⅳ组MCT 2.31,均较Ⅰ组1.93、Ⅲ组1.95显著增大(P<0.05).Ⅱ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P<0.01),网织红细胞数增多(P<0.05),显示了一种溶血征象,认为大鼠跑台连续疲劳运动能造成血管内溶血.建议疲劳运动造成红细胞形态的异常和血管内溶血现象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下大鼠血乳酸值测定,结果表明:运动疲劳时各组血乳酸值均增高,且随着运动疲劳程度的加大,血乳酸是明显“双峰”现象。因而提出了运动性疲劳过程中机体的“应激”理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CUBA赛事间歇大强度训练期间的运动员服用泰山赤灵芝多糖口服液的实验研究,表明泰山赤灵芝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增加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数量,增强有氧代谢的能力,清除血尿素氮,减少乳酸的生成与堆积;有效地对抗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训练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RPE评分、运动成绩测试、心肺功能测试及心脏内分泌激素放射免疫法检测等方法对运动员心脏功能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1)穴位离子导入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提高专项成绩,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无氧闲心率,提高有氧耐力,推迟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2)穴位离子导入可改善运动员心脏神经肽ET和CGRP的分泌,使之向更有利于适应运动负荷的方向发展。结论是:(1)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2)穴位离子导入能多环节、多层面地保护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延缓疲劳产生和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后补充镇江香醋对消除疲劳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8名日本国士馆大学体育学院在校优秀的男田径运动员,在不同时间(相隔1周)进行两次递增负荷运动,到力竭后即刻,分别补充蒸馏水和镇江香醋溶液,对两次实验进行自身对照.运动后补充蒸馏水为C组,运动后补镇江香醋稀释溶液为V组.并且测试运动员血乳酸、血氨浓度、血气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V组与C组在消除血乳酸速率、血液pH值和HCO3-浓度等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清除血氨浓度的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镇江香醋溶液可以加快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速率,提高血液缓冲能力,缓解体内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从而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461-462
通过观察静坐、按摩、变强度踏车3种恢复手段对运动疲劳后血流量、血乳酸及LDH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恢复手段对消除运动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强度踏车及按摩对消除局部运动性疲劳,加速身体恢复过程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是我国的特色,但由于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迥异,一直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产物,使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从还原论跃进到整体论和系统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第1次实现统一。展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和校正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疗效,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不同中医证侯型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表达谱,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制定消除运动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中药“人参健脾丸”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疲劳恢复的机制,对22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通过6周的随机、双盲实验,测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础生休指标(Hb、T和BUN)、主观体力感觉(RPE)以及耐力时间和做功量。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血尿素、主观体力感觉以及耐力时间和做功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人参健脾丸”可以改善运动员运动能力,促进疲劳恢复,增加做功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