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书”三题王民权一所谓“上书”,确切地讲,应该是“书”。“上”是动词。“上书”实际上只是表示一种行为。“上书”为词,不见于《辞海》。《辞源》收之。现今档案界普遍将其视作一种历史文书名称,如潘嘉主编的《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称:...  相似文献   

2.
张苏明  李兴昌 《编辑学报》1990,2(4):229-231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总的原则”中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注①”又说:“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  相似文献   

3.
顿号,《辞海》注:“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实际上许多文章中对顿号的用法超出此限,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推而广之,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无均可,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4.
《新知识词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出版)一书的前言说:该书旨在解除因“在《辞海》、《辞源》和一般工具书中查索不到解释”的“苦恼”,选词的原则是“1984~1985年社会上出现的知识性强、使用面广的新词”,或是“被赋予新知识内容并广泛使用的旧词”。然而,按照该书词条释文的说法,有相当多的词(概念、学科或事件)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即已出现的,谈不上是“近年来被赋予新的知识内容并广泛使用的”。词条中自有说明,此不赘述。  相似文献   

5.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数、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如年月日、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代号中的数字,  相似文献   

7.
梵夹装不是经折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我国书史学术界,关于书籍的装帧形式,一直流传着“经折装又称梵夹装”的说法。即认为:梵夹装=经折装;经折装=梵夹装。以至于《辞海》、《中国书史》等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辞书和教科书也以此为定论。如:郑如斯、肖东发先生编《中国书史》1987年版104页,《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1304页中均说:“梵夹装即经折装。”经考证,实则不然。笔者最近在豫南地区进行古籍考查过程中看到了国内唯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半部唐代《贝叶经》,此经装帧形式完好,是真正的梵夹装。共262叶,重2393.5克,长50公  相似文献   

8.
今人吴树平先生的《东观汉记校注》虽为《东观汉记》现今最好的辑本,但仍遗存一些失收、漏收,断句存疑及校勘不精等问题。今以孔广陶本《北堂书钞》为研究底本,仅就阅读《东观汉记校注》时发现的一些辑佚漏收的问题,拈出校勘可补正者七则,并依照所在页码次序逐条胪列于下,以供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谷林 《出版史料》2003,(4):74-75
196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印发过一本《编辑手册》,我至今保藏着这个老版本,借以释疑解惑,还觉得此册切实扼要,对编者沈昌文君,心怀感谢。此刻提及“页码”,便查这本小书,在“177”这个页码上查到了,释文的第一句话是:“表示页数的数码,一般排在书的下角或上角。”  相似文献   

10.
“类书”一词始于《新唐书》,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类书”?在《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31页)中有个较简明的说明:“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俭、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始于魏文帝时《皇览》,历代都有编篡,但多亡佚。现存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2.
投稿敬告     
《中国图书评论》2010,(5):128-128
投寄本刊的文章,凡采他人成说,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数码标识,详细文献出处作为注释列于文后,以“作者、《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年份”为序。引文页码请在来稿内文相关数码[]后标示,出自同一本书(或文章)的注释只需注明不同的页码,不需另加数码注释。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7—58页则注明:[1]57—58。若另有引文出自此书的3页,  相似文献   

13.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辞海》关于“术语”的释义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学原则与方法》建议草案称:“术语是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国外术语学家认为,术语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两个基本功能:术语一方面表示和指称科技概念(术语的定义表达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是认识我们周围客观世界现实情况的手段,这就是术语 的认识功能;术语用语词表示概念,使概念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二版编制说明规定:本表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号码……”,但在图书馆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对《中图法》的字母符号,人们往往不是按汉语拼音发音,而是读英语字母。就连一些权威单位的专业的书刊的表述,也与《中图法》的说明不同。例如《图书分类》就表述为:“《中图法》……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符号……”(见北大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82年版  相似文献   

16.
一、索引的编排原则 1.索引与目录的异同编排索引和编排目录的目的都是方便读者查阅,方法均是将重要的内容给出准确的位置和按一定次序排列。索引与目录不同:目录是将重要的内容给出准确的页码,但目录是按逻辑关系、按内容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的,索引是按汉字笔画、汉语拼音、英文字母次序而排列的;目录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词或词组,索引一般是词或词组;目录排列在书的前面,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索引一般排在书的最后,仅仅突出单个词或词组。目录与索弓问以有部分重复。目录是一本书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索引对一般…  相似文献   

17.
凌久 《新闻记者》2003,(3):80-80
羊年伊始,新闻界曝出丑闻。2月初,“中国第一月嫂”的骗局终被揭穿(详见本期《揭开“中国第一月嫂”面纱的前前后后》),“拔出萝卜带出泥”,部分曾经为“第一月嫂”刘洁“鼓吹”、“炒作”的传媒、记者浮出水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曾撰写《赢在起点》一书为刘洁树碑立传的周兴旺是“北京某媒体的记者,专门做教育方面的报道”。周虽然表示对《赢在起点》一书的采访内容负责,但他也承认,其中许多东西“都是刘洁跟我说的”,“我也不可能每件都调查、核实。”也是由周兴旺等编著的《芝麻开门》一书,将刘洁誉为“中国最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18.
正答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关于期刊中析出文献的"页码"的著录,除规定页码是必备的著录要素,且"要求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外,未作其他说明。从给出的示例看,绝大多数都是著录析出文章的起讫页,如"KANAMORI H.Shaking without quaking[J].Science,1998,279(5359):2063-2064.";也有仅著录析出文章的起始页,如"陶仁骥.  相似文献   

19.
问 :现在不少出版物中 ,用月日简称表示节日、事件时 ,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请问这种不用汉字数字的做法正确吗 ?答 :GB/T 15 83 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规定的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时 ,“要求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 ,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 ,并外加引号 ,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 ,不用间隔号 ,是否使用引号 ,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例如 :“一二·九”运动 ,七七事变 ,五一国际劳动节 ,“九一三”事件。然而 ,由于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编辑部: 读了贵刊1991年第11期《人民日报校对组纪事》一文,很是钦佩“全国最大一家党报”的这些“无名英雄”们创建的业绩,可正当读到关键时刻:如何提高校对们的地位和物质待遇时,却不见了下文。急切之余,翻遍全书,才在22页找到本该登在20页的下文。然而这本该上接17页的下文前却冠之“上接15页”。读到此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我是在读其他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