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立君 《科教文汇》2014,(6):129-129,131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促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同样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下,体育教师需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要基于课程标准下运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促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同样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下,体育教师需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要基于课程标准下运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网络化的必然,在当今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网络教学给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平台。文章还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推动网络教学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姚国俊 《科教文汇》2007,(9X):140-140
在体育运动中,体育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表明一个人对自己实际能力的估价。在体育教学中,它是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确立了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试着对中师女生学习体育自信心的培养和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陈永华 《科教文汇》2012,(24):162-16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何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是实现新课改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陈永华 《科教文汇》2012,(8):162-16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何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是实现新课改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尽管已经开展了体育教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很陈旧,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进行体育教学,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也没有达到体育教学应该实现的任务目标。我觉得,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的在学习过程中收益。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可 《科教文汇》2007,(3S):97-97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不断的进步。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方法,对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的贯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个人的实力决定了自己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手段,使学生体质提高的教学形式。体验式学习(Eperiential Leaning)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过程,以学生体验为主,非常切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本文对体验式学习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使高校学生体育课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