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颇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就是一个证明。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5.
丁玲的作品中渗透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日记体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莎菲这个独立、坚强而且叛逆的女性形象.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莎菲身上的一些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丁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7.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8.
莎菲是受“五四”革命影响而觉醒的新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的权利与“人”的爱情;然而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这却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一种觉醒的痛苦而非快乐。莎菲“女性”性别的自我发现,让她对男性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戏弄,虽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这种牺牲式的觉醒却实在地充当了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国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美国女主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她们扮演着冲出时代樊笼的女性先驱角色,探究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相似的觉醒和孤军奋斗历程,由最初的矛盾冲突、挣扎反抗到最后失败而终得出一些规律,以此给追求自身解放的新世纪的现代女性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分析了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并试图由此剖析中国"现代女性"的精神内涵,展示一代"觉醒"女性成长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丁玲从一开始登上文坛就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情绪,特别是早期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意识。然而,她的创作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实际上,丁玲的整个创作存在着一个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中断到最后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丁玲小说现代性的演变过程。丁玲以莎菲系列形象这一中国的、现代的女性形象群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从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探索与失误,看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2.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1928年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引起了轰动,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对小说主人公莎菲的评价历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也同样对整个文坛产生冲击,掀起了一场有关“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讨论,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且小说主人公都是女性,有论者就将二者都列入女性文学范畴进行讨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于女性文学认识上的误区。本文试图借助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从写作手法、女性主体意识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前者是一部优秀的女性文学之作,而后者是一部女性文学的伪文本。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所走过的长达70余年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学术历史的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费先生的思想早已超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范围,而成为影响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导向。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8.
为“五四”文坛贡献了《卷麓》、《春痕》、《劫灰》这三部小说集的新文学女作家冯沅君,在此期小说中重点刻绘了女主人公在亲子之爱与情人之爱之间犹豫、彷徨、挣扎的痛苦情状。女主人公在“爱情”中痛苦挣扎的命运和作者自身因受新思潮的影响而具有的反叛性、因母亲之爱而具有的皈依性之间的冲突正相吻合。这种在反叛与眷恋之间的左右摇摆,拔心不死,正反应了“五四”一代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知识分子在过渡时期的艰难处境。而从冯沅君的《淘沙》(二)(三)来看,她以自叙传色彩浓厚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爱情”之痛,乃是一种有着理性认知背景的心然.  相似文献   

19.
<风雅颂>中存在着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知识分子与乡村民众之间两组二元对立的结构,它们因小说所采取的"极限叙事"而产生了明显的变形.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深化,不仅欺凌者的压迫和被欺辱者的逃避都趋于极限,而且被侮辱者也存在着向欺凌者转化的可能;而知识分子与乡村民众之间的二元对立却在极限叙事所具有的压力下趋于消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启蒙知识分子(包括作者自己)形象,揭示了"五四"前后初具启蒙意识的知识者从反抗、挣扎到沉沦以致死亡的悲惨命运;同时结合鲁迅精神发展所经历的悖论情境,力图把握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作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鲁迅反抗绝望终至虚妄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分析该类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