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试图探求关联理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应运价值。对文本的理解是文本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书面交际形式,同样属于明示-推理交际。所以,关联理论是可以被运用于文本理解活动中的。本文主要从确定词义,解释多样化的句式风格,赏析各种修辞手法,理解文本的连贯性这四个层面讨论了关联理论对文本理解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作者认为关联理论确实可以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海燕 《考试周刊》2010,(42):33-35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把关联性作为交际双方明示和推理的标准.阅读理解作为一个语言交际的阐释活动,也要求读者从原文产生的多种阐释中根据关联原则,通过明示推理手段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理解.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交际。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的信息,阅读理解以寻找、确定最佳关联为依据。而在此过程中,话语标记语会对读者的话语理解产生制约,对读者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作者一致,故它们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揭示话语标记语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语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相似文献   

6.
耿晶 《考试周刊》2011,(34):93-9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趋于根据交际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关联,也就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类思维存在的、自定的、潜意识的推理过程。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阅读的教学与学习对我国的语言学习者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阅读的过程在某些层面上可以借鉴关联理论中的理念,本文利用关联理论来指导阅读理解的教学,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阅读理解的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阅读理解是一种读者与原文作者的语言交际互动的过程,阅读理解是解读作者意图与目的的推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寻求最佳关联信息以推理交际意图与目的.本文基于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梳理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把关联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句子层面,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的假设,试图找出句子最佳相关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读者从明示信息来推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推理,进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认知能力。本文结合关联理论,探讨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译者根据原文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一首唐诗的八种不同英译本为例来论证其在翻译唐诗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研究是从事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在肯定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论证了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文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修补译者和作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体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在文学翻译的视野下,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重在对各种批评方法的合理利用,而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则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语言素养,二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为作品神韵的传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跨化交流研究主流都以对交流的“诚意推定”作为出发点。这样做虽然使研究人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和化代码转换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却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相互冲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害关系不可避免地将在各种跨化交流中得到体现,因而交流的意图很可能远非单纯。本从分析信息发源的不同意图造成的不同后果入手.针对当前东西方话语流通现状,提出了我们因应跨化信息解读中与意图相关联的失误和迷惘的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本质不是对字符的简单释义,而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为了促进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作者常使用话语联系语等语言手段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自己寓于文章中的意图;读者也可凭借自己对话语联系语的功能认知就作者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断与作者进行意义磋商,以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促进外语习得。  相似文献   

14.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其《救赎》一文中记述了“我”在快到13岁的时候获得“救赎”的经过,线索单纯,内容简单。它之所以会勾起人们对之持久的热情,主要得益于作家休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反讽艺术。这种反讽在作品中表现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浪漫反讽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所使用的措辞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么遵循会话原则,要么违反这些原则,无论作者或说话人做出什么选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其所期待的效果。文学作品虽然与日常的交际会话不同,其所表达的内涵也往往需借助语用原则尤其是会话原则理论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Mr.Know-all)来说明语用原则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性语言安排所体现的作品内涵及作者的话语意图。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通过运用特殊的语音效果、第一人称复数视角、时序倒错的故事结构、简洁与拖延句式的对比与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揭示了美国南方内战后新旧社会秩序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旧南方社会道德对人性摧残的憎恶以及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同一文化机制里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铁省很可能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导致误读或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译语中采取必要的连贯策略,使读者对语篇作出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