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教学中对乡土资源利用得不足,再加上没有一本合适的乡土教材,因此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是一项空白。新课程改革中,笔者对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收获。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正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同时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而乡土史(地方史)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艳华 《辽宁教育》2013,(12):79-79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随着对基础教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乡土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这说明了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对这些资源的充分挖掘,为中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道贵 《中国德育》2007,2(1):83-84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乡土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江苏省句容市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值得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发掘。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从近到远地了解历史,能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挖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能帮助学生体味历史、感受历史,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多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肯定。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我们必须巧妙地将乡土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真正发挥乡土历史资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芳 《甘肃教育》2014,(16):122-122
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搜集和挖掘地方乡土资源,把乡土资料恰当补充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体会。一、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在时空上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学校要积极主动开放,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长汀,被尊为世界客家首府,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充分挖掘整合长汀乡土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运用乡土人文资源开展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教育的理论依据1、从新课程改革需要来看,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教育。《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  相似文献   

13.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而《中学历史新课标》则规定,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当前,正值中学新课程改革,乡土史教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拟对中学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03年实施的新学制中,有关的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堂章程就把乡土历史教学作为一项改革要求。解放后各个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乡土教材,以补充教学,使乡土历史教学也日益规范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乡土历史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内容标准的“…  相似文献   

15.
庞戈芳 《教学随笔》2009,(10):41-43
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与家乡历史联结在一起,不但可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还可在兴趣中学习知识,这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同时乡土历史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全El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乡土历史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研究作为一门课程的乡土历史的教学策略,是优化乡土历史教学过程、提高乡土历史教学效益、保证乡土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教学环境的构建策略:发掘、整合各种支持要素,构建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乡土历史课程是立足于本地历史文化的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其一,学生家庭中的家谱,不同时  相似文献   

17.
姜胜祥 《贵州教育》2013,(13):42-45
初中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利用地方史资源,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中学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属于学生身边的历史,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史兴趣的激发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特别的作用。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可从博物馆、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和口传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开发并适时地进行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属于学生身边的历史,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史兴趣的激发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特别的作用.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可从博物馆、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和口传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开发并适时地进行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后,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探究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设了广阔的文本平台。但是,随着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些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来补充新教材缺陷”的课程理念,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大力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完善校本课程,使历史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了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浓厚氛围。一、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资源历史课标教材中蕴藏的探究资源极为丰富,教材编写者设计了“调查访问”、“课外学史”、“自己动手,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