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石绍军 《今传媒》2011,(5):151-152
方言节目的兴起对方言文化来讲意义重大。方言节目文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的再次回归;唤醒人们对方言文化传承方面作用的认识及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促进了方言文化的百花齐放环境形成;有利于政府对方言文化政策的调整。方言节目的消极意义,首先方言节目消解了新闻媒体的示范性;其次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影响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方言节目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有大发展之趋势。它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唤起人们对乡音的记忆,让忘记乡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对方言的关注。方言节目的播出也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方言节目和区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的社会中,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与方言类节目之间存有共生性,这既表现在地域文化为方言节目提供生存土壤,又表现在方言节目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域多元文化和谐共荣。同时地域文化与方言节目之间也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方言类节目引起的同一地域不同接受群体之间的矛盾,节目的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矛盾,以及地域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与节目的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吴语方言类节目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渠道变革,内容变革,扩大受众群体,培养方言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播理念的进步, “以人为本”成为节目制作的终极追求,方言节目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应运而生并迅速“走红”.方言节目的走红,有节目自身的原因,更有方言自身的特点和方言文化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地方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应有文化诉求,这不仅利于方言节目的生存发展,还有助于凝聚地方文化、建构地方文化形象。而具有文化内涵的方言传播的兴起,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加速了文化的交融。各地文化在交融中进行良性竞争,并增进彼此的认知与理解,这有利于我国的文化繁荣,也有助于创建国家的文化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6.
林卫军 《东南传播》2014,(8):102-104
方言节目是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特色的节目形态,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别,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条件。方言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载体,承载了地区内的人文民俗、文化传统。它作为本地居民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区域内居民拥有共同语境的先决条件。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是一档福州本地民生类方言节目,创办于2008年3月,"攀讲"一词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天南海北的聊天",而相同的语义在北方的方言里叫做"唠嗑"。《攀讲》的栏目名正是利用了方言中的共通性,过于简单的方言词汇就能让熟悉福州方言的观众立刻明白节目的主题。方言节目除了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之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本地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彦 《新闻爱好者》2012,(11):23-24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各地的语言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方言。作者认为,流传于各地的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淀而形成的语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方言节目也是传媒应对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够带动影视节目创新;在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的今天,适当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方言以及方言节目不会对普通话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梁喜爱 《视听》2016,(7):23-24
面对省级卫视诸多强势娱乐节目的进逼,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最具本土化和贴近性的节目形态,成为地方电视台最"适销对路"的突围利器。然而当前方言类节目普遍存在文化含量不高的困境,甚至滑入了低俗化的泥淖。只有以方言为形,文化为神,提升文化品质,方言类节目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常而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时也是地方语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衍生物。现阶段,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其表达方式的亲民化、表达语言的本土化,已经渐渐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主要话语选择。因而,对于方言节目主持人来说,其语言本土化策略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独特文化传承价值与现实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方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本土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视传播和文化流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方言节目的优势、发展局限,以借此找到方言节目同主流声音普通话节目百花齐放的最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梅 《新闻前哨》2023,(6):44-45
在一些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和一些特殊场合,主持人在普通话节目中对方言的点缀运用,能起到迅速拉近受众距离的效果。正确认识,学习和善用方言,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国各地方言类节目方兴未艾,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方言频道。电视方言节目,已经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文化现象。对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方言类节目究竟怎样去办?方言节目就是说方言吗?笔者试就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的探索与实践谈一些自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各地蓬勃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方言节目得以兴起的原因:从观众角度来讲,区域性“文化认同”是其接受的基础;从媒体角度来讲,“分众传播”的策略使其获得了市场优势。然而,方言电视节目也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就同区域观众而言,它是桥梁;就跨区域观众而言,它是隔墙。笔者认为,方言节目终究只能是普通话节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方言节目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立勇 《新闻界》2007,(6):124-125
电视方言节目既有效地表达了多元文化中地方性知识的体系建构,又是分众化的区域文化圈内社会整合、社会教育乃至社会分化的公共领域.因此,无论从愉悦“他者“的角度还是提升“自我“城市文化形象的角度,对方言节目的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郑云 《新闻采编》2009,(3):27-28
当人们厌倦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节目之后,方言版电视节目的崛起顿时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方言版家庭系列情景剧、方言电视小品节目、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方言电视剧与配音电视剧等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电视文化节目形式,方言版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类型日趋多样化。这种基于本地方言特色,蕴涵当地文化习俗,节目风格生动活泼、娱乐搞笑,让观众轻轻松松获得愉悦,是方言节目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6.
辛儒  齐芳 《河北科技图苑》2011,24(3):20-22,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汉语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绚丽多彩中华文明的延续。概述了我国汉语方言的现状与作用,提出了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方言渐进消亡的背景下,方言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是方言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电视方言节目是大众语言生活现实的反映,也在积极建构方言传承的动态文化场.电视方言节目赋予方言社会地位、构建方言的社会示范、激发民众的方言保护意识、构建多语言的媒介空间,是方言的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方言节目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理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解决作为地域文化表现的方言节目和承担推广普通话责任的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广西本土节目《有话日日倾》为例,通过对方言节目创收、创优、收视、受众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阐述方言节目的正负效应,理顺方言节目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审视方言节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地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大众媒介都涌现出不少方言类节目,对维护地域文化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方言广播节目《好吃佬》为例,从提升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豪感,为地域文化提供传播阵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地域文化拥有多样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该类节目对地域文化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莆仙独特的地域文化入手,分析了莆田电视台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及特点,阐述节目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莆仙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思路,强调充分利用莆仙古代地域文化的优越性,加强品牌建设,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