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正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读图时代"的到来,最大限度地运用新闻图片激活报纸版面,给新闻摄影展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读图时代"对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张好的图片可以说是一图胜千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在创新上求突破,不断更新拍摄理念、意识、手法等,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对新闻图片的期待。要更加突出新闻意识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新闻摄影应当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图片的信息含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他的新闻敏感决定了其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的能力和水平。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捕捉新闻、揭示事实、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值得被关注的热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快捷地捕捉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判断出传播价值的变化,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观众。由此可见,增强"新闻敏  相似文献   

3.
刘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29-13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机构,舆论监督新闻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广为关注的。由于舆论监督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更多地掌握新闻采编技巧,以便更好地收集舆论监督新闻,进一步提升舆论监督新闻的价值。本文从舆论监督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采编前期准备工作和采编时细节把控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给舆论监督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游斐渊 《新闻战线》2023,(24):94-96
无人机航拍进入地市报的新闻传播链条中,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拍摄视野,填补了地市报原先缺失的高空俯瞰拍摄角度,还催生出了全新拍摄题材,给地市报新闻带来了抽象之美、宏阔之美、即时之美,提升了地市报的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数字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揭示新闻事实的价值,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大量数字拥挤在新闻报道中不仅削弱了新闻的清晰度,而且让受众味同嚼蜡,难以卒读。本文从一条新闻说起,结合作者多年新闻实践经验,从数字的来源、选取、处理和使用四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数字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维国 《新闻世界》2008,(11):38-38
作为新闻资源有限的企业报,如何提高报道质量、吸引受众关注?今年来,淮南矿工报社深切地认识到:必须珍惜宝贵的新闻资源,在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上进行精心的谋划和安排,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即做好新闻策划。新闻策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报社的采编队伍得到锻炼,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产生了一系列新闻精品。2004年以来,饱尝新闻策划甜头的淮南矿工报社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大胆开展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网络传媒成为重要的传媒形式,极大地方便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也为新闻摄影记者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其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摄影质量、新闻敏感度,还要更加及时快捷。如何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更好地开展新闻摄影工作,成为摄影记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余磊 《声屏世界》2008,(12):48-48
正确的广播新闻议题设置,能够确保广播新闻报道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有利于广播新闻系统、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能够客观地评估广播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利于广播新闻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0.
田戈  杨方正 《当代传播》2004,(4):99-100
当前,我国新闻传媒正在认真实践中央提出的“三贴近”报道要求,在新闻报道中,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新闻从形式到内容更加耐看,更加好看。如教育新闻,不少媒体在以简讯为主要形式播报教育新闻的同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述评、调查、分析或解读等形式,多层面地揭示教育新闻事件的社会要素,拉近了新闻事件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距离,较好地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当下教育新闻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新闻是否具有指导性的问题,一直看法各异。有的认为社会新闻只不过是些奇闻怪事,有的认为社会新闻只是反映某些自然、生理现象的新闻;它仅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已。我认为这些看法失之偏颇。从近几年电台、报纸播发的社会新闻来看,大部分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和共鸣,对整个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社会新闻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门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也是其它新闻所不能代替的。新闻的指导性,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社会新闻主要体现在间接指导上,即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理应责无旁贷、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这一重要使命。但是,我们客观如实地考察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就会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新闻舆论监督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有人认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闻网站的影响力,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新闻推送的程度(包括推送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密度),即在第一时间广覆盖地把网民最关注的新闻组合持续、高效地以各种形式推送给受众。当前,复制、粘贴仍是新闻网站实现日常新闻更新的主要手段,新闻同质化较为普遍,导致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对新闻的强力推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改革和报业集团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年,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新闻战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改进了新闻宣传的面貌,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宣传政策,动员人民,鼓舞斗志,扬善惩恶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关于新闻改革 (一)近年来新闻改革带来的变化 1、指导思想的调整。新闻工作由改革开放前单纯的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政治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新闻宣传的功能也得  相似文献   

15.
浮光掠影的新闻采写方式,浅尝辄止的新闻采写态度,如今"伪民生新闻"充斥媒体。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社会文化背景、创优意识、娱乐价值及情感价值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价值增值,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就能有力地阐明报道的主题,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1999年7月26日新华社电讯稿发表了我采写的《长江口外出现一块新生岛屿》全文只有400字,但较好地运用了新闻背景: 新华社南京7月26日电 位于启东长江与黄海  相似文献   

17.
面对激烈的竞争,地州党报要想持续地、不间断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地州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强音。为此,近年来,《巴音郭楞日报》进行过多次改版,旨在千方百计增加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同时。以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面对突发新闻,怎样设身处地地做到客观、详尽、深入地报道?去年底,我们青年时报的"可可里西志愿者遇难"系列报道作了尝试.它自始至终都从本报"新闻推动进步"的新闻理念出发,以冷峻的笔触还原新闻事实,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报道了整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以大气、精美、突出的版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周超 《报刊之友》2011,(4):124-125
怎样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新闻采访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实际,从脚板底下跑新闻、会议当中找新闻、汇报材料挖新闻、街谈巷议出新闻、下班路上遇新闻等方面入手,对新闻采访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培养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感地感觉到它,从而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周超 《今传媒》2011,(4):124-125
怎样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新闻采访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实际,从脚板底下跑新闻、会议当中找新闻、汇报材料挖新闻、街谈巷议出新闻、下班路上遇新闻等方面入手,对新闻采访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培养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感地感觉到它,从而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