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祥森 《传媒》2006,(7):29-30
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一个新的可以承载信息服务的媒体已经崭露头角,这就是手机媒体.手机媒体的核心是八个字:分众、定向、及时、互动.传统媒体如果和手机媒体结合的话,会使传统媒体的形式、内容、效率有一个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我们和传统媒体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很快,甚至有人预言“新旧媒体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境地,传统媒体必将在这场博弈中惨淡收场”,这种说法虽然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要在竞争中生存而且要更好地生存,我们便不得不重新反思作为整个报纸工作的轴心、报纸的把关人的编辑在报纸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观照编辑如何在工作中树立角色意识,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问题。一、编辑的角色定位——报纸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种媒体并存的时代,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何去何从?各方观点莫衷一是。但就报纸而言,我认为,今后纸媒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相似文献   

4.
《传媒》2014,(18)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
  传媒老王每天在网上为我们推荐当天党报、都市报的重要新闻,有时还介绍国外报纸的内容。我问过老王,每天要看多少家报纸,他说单位订了3份纸媒,另外每天在网上翻看大约100家报纸的PDF版。今天倡导媒体融合,我觉得老王就是一个撮合媒体融合的热心人,是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摆渡人”。  相似文献   

5.
荣毅 《新闻导刊》2005,(2):47-49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业高度发达、受众口味变化迅速、各类媒体竞合非常激烈的时代。且不说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要面临如何顺应新的时代、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问题.就是电视、网络等所谓的新兴媒体也有一个不断适应受众需要、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特别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媒体——报纸,应该说受到的挑战最大。既有生动形象画面、又可以深入进行理性分析报道的电视媒体对报纸的冲击方兴未艾,另一轮网络媒体的冲击波已经形成汹涌之势,  相似文献   

6.
孙松梅 《青年记者》2012,(23):18-19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QQ群、BBS等迅速崛起,这些新兴媒体以其开放性、实时性、多元性、交互性、多媒体化等独特优势,给报纸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成为各家报纸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每个报纸编辑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鸣 《新闻界》2001,(3):28-30
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出了一本书,叫《第一次全球革命》。书中预言21世纪有三股影响人类的最大力量,其中之一就是媒体。现在,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站在21世纪的地球上,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新世纪媒体面临什么新的挑战?在中国,研究21世纪的媒体,首先应当研究传统媒体。因为至少在目前,网络这个"第4媒体"方兴未艾,还远远赶不上报纸、电视、广播的影响力。而在传统媒体,报纸的影响力又往往大于电视和广播。因为在新闻传播学上,报纸属于"热"媒体,电视属于"冷"媒体。"热媒体"具有"高清晰度",是一种资料…  相似文献   

8.
张幼琪 《新闻窗》2009,(1):19-21
一 当下、传媒进入分众时代。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目标受众。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好党的舆论宣传工作,为广大受众服务。因此,分众时代要做好主旋律的宣传报道,使宣传效益最大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大媒体的观念,各媒体积极合作,在竞争中合作。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发展趋势全媒体诞生前,传统媒体皆依赖传播方式而存在。比如我们说《收获》,它就是一本杂志;说《人民日报》,显然指的是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是央视……如此而已,不一而足。然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体与传播方式互依互存的关系被迅速打破,传统媒体不断地向新媒体延伸,而新媒体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这种相互融合,导致新旧媒体界限模糊,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终结。报纸、电视、广播、视听设备、网络等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无缝隙的流转和共享成为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发展趋势全媒体诞生前,传统媒体皆依赖传播方式而存在。比如我们说《收获》,它就是一本杂志;说《人民日报》,显然指的是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是央视……如此而已,不一而足。然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体与传播方式互依互存的关系被迅速打破,传统媒体不断地向新媒体延伸,而新媒体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这种相互融合,导致新旧媒体界限模糊,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终结。报纸、电视、广播、视听设备、网络等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无缝隙的流转和共享成为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多种媒体共同发展的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一场争夺受众的无硝烟战争。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受众群体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对目前的广播受众特点逐一分析,并简要根据这些特点提出未来广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回望2014年,很多热词仍记忆犹新,但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而言,最关注的是两个词:"媒体融合"与"新常态"。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近年来,全国的传统媒体达成一个共识——探索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然而,媒体融合绝非易事。习惯于专注内容建设的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们,在资金有限、机制受限的情况下,无不为如何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在新的平台上利用品牌  相似文献   

13.
李伟娜 《青年记者》2017,(11):26-27
近年来,作为抢占用户资源的利器,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成为了当今影响力最大、活跃度最高、用户数量最多的微信公众号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2016年6月21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 6)》,截至2016年2月底,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千万,其中泛媒体类公众号超过四分之一,仅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就多达近千个.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渠道社交化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且愈演愈烈,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4.
殷琦 《编辑之友》2011,(11):73-76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重大冲击的情形下,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该如何应对以求更好的生存及发展引发众多思考。过去对于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报纸生存路径的思考,更多地着墨于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相较于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与模式上的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新媒体随之兴起,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融合、取长补短,在资源、文章内容、利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合,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就是融媒体。但“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种理念,通过合理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其由过去的各自服务形式转变为共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传播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考验。手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受众数量减少、广告收入下滑。这一现象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探析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新媒体,其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被影响到的就是报纸新闻编辑的中心角色,对于媒体行业从业者而言,报纸新闻的转型优化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相似文献   

18.
徐超 《新闻传播》2014,(2):227-228
<正>相较于你死我活的竞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更多地表现为共生的关系。传统媒体提供常态的、可靠的、有深度的、持续的以及重大的新闻,自媒体提供广泛的、即时的、富有个人色彩的、饱含生活气息的新闻。两者有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共同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报纸反应缓慢,自媒体即时传播;报纸形式单一,自媒体五花八门;报纸发行局限一地,自媒体影响无远弗届……单从技术层面对比报纸与自媒体的优劣,结果常会  相似文献   

19.
报纸如何对抗网络?这是当下许多报业老总在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报业的大环境变了,传统媒体的人士必须确立新的传播观。这个大环境就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接受消息与制造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的观念就是依照每个报社的编辑方针  相似文献   

20.
媒体平台的对比本文所指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特指由报纸主办的新闻网站,这类网站大多仍依托报纸生存.虽然各家报社都会在内部高层会议中谈到"今后不办网络就会死",但真正把报纸网站当成一个改革方向来办的传统媒体尚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