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报纸宣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新闻版和社会、文化专刊的可读性,而忽视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其实,提高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应突出“三抓”:抓根本,增强说服力没有说服力是理论宣传缺乏可读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制作新闻,能让受众更易于接受记者的所见所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新闻的社会价值能更好地体现。但新闻故事化的失当,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传媒业的发展,传媒竞争愈发激烈。新闻工作者以及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员都一直致力于对新闻内容的可读性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传受关系、新闻价值和媒体市场三个视角全方位地看待增强报纸可读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素在故事化过程中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济荣 《新闻界》2008,(2):52-54
故事化新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可读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它突破了以往的新闻纯粹地追求信息传递的局限,转而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这种转变不仅仅反映在价值取向上,而且在新闻要素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赵毅 《记者摇篮》2000,(4):43-43
我国新闻摄影名家蒋齐生曾说:“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能把新闻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与形象的审美价值结合为一体”,因此,图片新闻是形象地记录时代与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图片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图片一般来说,图片新闻由三部分组成,即新闻图片、标题和文字说明。也有些图片新闻只有图片和标题,有些则只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然而,无论图片新闻有几个组成部分,其核心和灵魂都只能是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7.
王仆 《新闻界》2000,(6):48-48
什么是策划 ?策划者,谋划、筹划也。而新闻策划,顾名思义就是新闻媒体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新闻如何报道作事前的谋划,从而使新闻价值和宣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新闻策划之所以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究其缘由,乃在于媒体间日趋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使然。   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其实是个老话题,喊了多少年,也作了许多尝试,这从各家报纸尤其是党报竞相扩版、改版,增设“周末版”、“星期刊”等举措中可见一斑。   那么,以可读性为基本要求的“星期刊”要想吸引读…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说到底是通过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使得新闻资源得到更好地配置与运用,进而实现更有效的传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党报存在的可读性不强、贴近性不够、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显然也有新闻策划不足的原因。当前,地方党报应在三个方面强化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9.
张弛 《记者摇篮》2015,(4):22-23
对可读性的解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一是由西方新闻学者首先提出,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二是指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完善结合的尺度,是以稿件的新闻价值为基础。可读性,是衡量报纸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各类报纸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目的和要求以及不同内容和方式,但接受新闻的对象只有一个。如果办报人忽略了读者的想法,没有人愿意去看;如果报纸版面混乱无章,报纸就失去了其价值。企业报作为纸质媒体的一种,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体现  相似文献   

10.
杜晓 《新闻界》2000,(6):55-55
今年,精神文明报社提出“三个贴近”办报思想,即要贴近基层三大创建活动、贴近各级文明委 (办 )工作实际、贴近广大读者。为了准确体现“三个贴近”的思想,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在“三个贴近”中要处理好新闻指导性和可读性关系   在办报的实践中,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是办报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办报的过程就是寻找指导性和可读性统一和谐的过程。新闻指导性是指新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给广大读者指明方向,树立榜样,提供经验,影响和…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毅 《新闻前哨》2001,(2):13-14
新闻具有美育功能。新闻作品的结构、布局、语言都能表现出美感意识。穆青曾这样强调:“我们记者是美的传播者。新闻记者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传播给人民,从而教育、感染、影响我们的人民,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要发挥新闻的美育作用,除了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报道的艺术性,这是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新闻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毋庸讳言,一些媒体由于片面强调新闻工作党性,而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相对格式化的新闻表现方式,把新闻的审美价值淹没和遮盖了。其实,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含量高、专业术语多的军事科技新闻写作中,如能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且能够巧妙地发挥军事科技新闻所特有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影响力,提升军事科技新闻的宣传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中一直强调“三贴近”,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宣传的实效,真正发挥出新闻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新闻事业的使命。对此,新闻界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可喜可贺的。不过,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只注重了内容上的“三贴近”,并未对形式上的“三贴近”引起足够的重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新闻内容做到了“三贴近”,但语言死板枯燥、可读性差,写作手法单一、陈旧、老套,新闻的感染力、影  相似文献   

15.
以往我们常追求新闻的可读性,这无疑是对的。实际上任何新闻信息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含量,都有不等量的可读性,但它的价值含量未必都能达到读者消费水准。必读则不然,必读是读者没有选择的耐读目标,它标示的是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它因其新闻信息的新鲜、重要、实效、有用、权威和独特,对读者产生不可抗拒的阅读欲望。在这里,可读的前提和趋势,已经成为读者不读不行的约束力。有了新闻的必读性,新闻的消费价值才能保证实现,才能使新闻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消费市场。研究新闻必读性,实质上就是研究新闻这个特殊…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研究恢复,打破了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对西方新闻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闻价值的一系列研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学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价值的概念入手,认为新闻价值是一个体现关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马斯洛的有机体"匮乏--需求"理论对新闻可读性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源自于受众的匮乏感。因此,我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要以受众为本位,传播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故事化一方面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不仅模糊了新闻与故事的界限使假新闻有机可乘,而且影响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角色,更直接影响了新闻叙事结构的简洁性,使传统的新闻观念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