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脸》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往事",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着强烈共鸣的。《花脸》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了兴趣。文章内容较为浅显,从字面上阅读,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花脸的无限热爱之情。本节课是以读为立足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对关公花脸的喜爱及学习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行文中的写法。但究其实质,作者是想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的生活细节,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这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读此文,通过品读,层层递进地感受体会到全文的情感发展过程即可。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初想】《母鸡》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面小部分内容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面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四件事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  相似文献   

3.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正是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学生。如:《别了,我爱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眷恋之情;《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首都人民群众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感人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人民对周总  相似文献   

5.
写景抒情散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它体现的是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阅读这类文章,除了要有基本的文体常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以下我们以2013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理解《远去的乡村》一文为例,一起学习如何读懂这类优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后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尊敬和赞颂。本文的语言直白自然,通俗易懂,京味浓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  相似文献   

7.
关于《山中访友》一文的主旨思想,一般都认为是表达了作者时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分析了《山中访友》“山里的众朋友”——老桥、树林、山泉、瀑布等意象,并引用《与朱元思书》《天上的街市》《桃花源记》等课文的主旨思想来旁证,认为《山中访友》一文并不仅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期待.  相似文献   

8.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诉,按捺不隹清感潮水而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友谊,这更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忆江南》千古传唱,是写江南景色的名篇之一。这首词以红蓝两色为主,描写了江南春景。历来人们认为这首词是在赞颂江南春天的美好,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对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首《忆江南》并不只是热情的赞颂,其感情色彩可以理解为:表面以红色调为主,看似是明快的,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赞颂之情;但其本质是在描写脉脉的蓝色,深层内涵是悲愁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慨叹,对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可想而不可即的哀愁。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创作的,充满着作者的希望、信念和理想。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不同民族歌 (乐 )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例如《彩色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有歌唱大自然、表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歌 (乐 )曲,例如《走向大自然》、《春江花月夜》等;还有歌唱珍惜中学时光的《中学时代》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是一首诗歌,它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生动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2.
《避雨》一课教学设计厦门福建实验小学林金山《避雨》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第4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作者在途中避雨时遇见公社女气象员的事,热情赞颂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研究业务的青年一代。文章以“雨”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了遇雨、避雨、知雨和谈雨,为人物...  相似文献   

13.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天山景物记》是当代著名作家碧野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山艳丽多姿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热情赞颂祖国的锦秀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了它,天山绮丽的风光,犹如卷轴,历历在目,引起读者的遐想。它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增加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章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与作者颇具特色的写景状物手法是分不开的。现试述之。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它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文中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述,按捺不住感情潮水的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之谊,这更是作…  相似文献   

16.
刘娟 《中小学电教》2015,(Z1):113-114
《天山牧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第七板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品读文本、多媒体渲染、个性朗读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天山牧场的风光秀丽以及作者对于富饶的祖国边疆和边疆人民的热爱和赞颂。  相似文献   

17.
小语六册选入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年制第33课,六年制第16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无限赞颂之情集于笔端,以欢快清新的笔调对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物进行了描绘,再现了小兴安岭的富饶而美丽的丰姿。文章结构简单,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的方式,层次鲜明清晰,语句浅显通俗,特别是作者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特征,即抓住了不同季节所特有的景物,  相似文献   

18.
内容要求 1.通过主题对幼儿进行学英雄、祭奠先烈,做好孩子的情感教育。 2.请当地驻军讲解放军英雄故事,加深幼儿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使之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祭扫革命烈士墓,加深幼儿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通过参观烈士陵园活动,使幼儿了解英雄先烈们英勇不屈的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纯真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和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  相似文献   

20.
《夕照》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