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州评弹音乐以优美见长,情感细腻,调式多使用六声调式与七声调式,进而其表现力强大而又丰富。评弹乐句的句末分割造就了评弹的"韵",评弹的唱腔多样,也因此色彩丰富。本文通过评弹音乐的调式,乐曲的句末分割,以及评弹伴奏乐器三个方面,对评弹音乐的艺术特色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个性差异使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各异风采。汉语的普遍性重音、音节响度大等,提供了比英语强大得多的韵资源,新诗废韵论者的荒谬性在于对母语特性的"无视"。中国古老的《诗经》很可能是英语诗常用韵式"交韵"和"抱韵"的源头。《诗经》对诗韵活跃而多样的探索,也许激活了商、周歌者的艺术天赋,《诗三百》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尽管"交韵"和"抱韵"这两种英语诗较常用的韵式不一定很适用于汉语诗歌,在汉语语境里不一定具有表现力优势,历代诗歌以及新诗利用这两种韵式也不多,但这些探索和对诗韵相当积极的态度,还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能激活一个时代的诗性智慧,推动诗歌质量提升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历来讲求音乐性。新诗的开创期,为避免自由诗的泛滥,重新确立了格律诗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包含节奏、旋律和韵式三个要素,而以节奏为中心,节奏又分为内外两种。因此,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内在的音乐性和外在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李白的乐府诗歌中有大量是可以入乐的。但长期以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学与历史领域,音乐方面的研究极为欠缺,尤其是对李白诗歌的音乐性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以期对李白诗歌的全面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音乐小词典     
[北曲] "南曲"的对称。(1)指古代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采用七声调式,具有豪放、激昂的气质。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以弦乐器伴奏;(2)指昆腔音乐中属于七声调式,通常具有北方乐曲那种高亢、朴实风格的曲牌。  相似文献   

6.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依山而居,以青山为伴,以蓝天为友,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民族,羌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迁徙,饱受风雨的侵袭,创造并保存着一支属于本民族的完整体系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乐。在没有完全了解羌族音乐之前,笔者以为羌族的音乐是单一的,只有徵调式和商调式,但通过多年对羌区的走访、收集、调查、整理,证明了羌族音乐还存在着大量的羽调式、宫调式和少许的角调式。  相似文献   

7.
诗歌用韵中韵字的分析对于韵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穷尽式研究宋代安徽诗人诗歌用韵的基础上,选取若干个特殊韵字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傣族诗歌常见的韵律是"腰脚韵",而曲调则多种多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因受到佛教影响使用文字,而没有受到佛教影响的元江、红河流域的傣族则没有文字。虽然大部分傣族诗歌已经文本化,但是按照口头传统理论可将它们分为"口传文本"、"源于口传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从古老的"口传文本"到"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始终坚持着统一的诗歌韵律——腰脚韵。而在"口传文本"中,更展现出优美的连环式腰脚韵。  相似文献   

9.
《诗经》、《楚辞》、《乐府诗集》中诗歌的韵律、节奏、调式、结构都与音乐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诗歌与音乐都源自于中国原始先民的生产劳动,并在中国延绵不绝的明历史长河中相携相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从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着笔,对其基本腔、花腔以及专用小调等常用的音乐唱腔、泗州戏的常用板式、板腔体特有的"调门儿"以及泗州戏常用调式、常用调性等方面,分析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的艺术魅力:1.泗州戏常用的音乐唱腔有基本腔、花腔调门和专用小调三类,其中花腔又分为程式性花腔和色彩性花腔两类,程式性花腔包括哈弦、慢板起唱、连扳起和起腔;色彩性花腔包括一哟调、雷对调、立腔、射腔和扬腔。2.泗州戏的常用板式分为慢板和二行板两大类,慢板包括幽板、慢板、慢二行;二行板包括二行、紧二行、紧板。3.泗州戏常用调性是D调和G调,也就是"正把"和"反把";常用调式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宫调式和徵调式。  相似文献   

11.
江西弋阳方言的音韵特点包括三部分:声韵调、语音和特字音。  相似文献   

12.
益阳黑茶产业的品牌战略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阳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黑茶产地,黑茶产业逐渐成为了益阳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战略规划,益阳的黑茶产业遭遇了发展瓶颈。为了更好地推动黑茶产业的发展,应该从品牌的树立、维护、宣传以及内涵扩展等方面建立黑茶品牌的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3.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益阳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差异较大,注意调形变化和音高高度,解决调值偏低和调形变化不明显的问题,是益阳人学普通话要特别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义阳三关"及其关名的前身是春秋以后的冥阝厄、直辕、大隧三塞,"义阳三关"一名为南朝梁人提出,实质上是对东晋、宋、齐时期三关与所处地域间行政隶属关系的确切反映,成为历代相延的惯称,这一惯称甚至上溯至西周、春秋时期。义阳及三关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以其军事战略地位为基础的,它取决于义阳的边镇地位、战争双方作战与军运形式的区别。这种单一的地位基础决定了"义阳三关"历史地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文化特征和实际情况来看,益阳城市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向度: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发挥名人文化效应;挖掘乡情文化内涵;提高产业文化效益;利用区域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益阳话属于比较典型的湘方言,是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区。从词类、构词法、句法、句型等方面比较详细地分析益阳方言的结构助词“的”的分布及其格式功能,可见益阳方言与北京话的语法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益阳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阳旅游业有很好的发展条件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其特色在于开发和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益阳旅游业必须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旅游优势,形成省内著名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9.
益阳于秦置县,直至清中叶,封建统治者在此推行了一整套赋役制度,从益阳县人民身上榨取了沉重的田租、地税与徭役,使他们终年生活在死亡线上。这就是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益阳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了益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在现实中存在诸如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有限、网上资源陈旧、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质量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希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新型实用人才,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