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源于世界与身体相互作用,具身认知根植于包含俗信在内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等认知情境中。俗信对生活其中的人的认知的影响是普遍的、潜移默化的、贯穿始终的。生活世界中的传统俗信主要通过空间俗信、时间俗信和个体俗信等俗信因素影响人们的具身认知。传统俗信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具身认知具有系统性、生态性及主体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酒俗是习俗的一种,能反映出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秩序等。黔北农村有一套地域色彩浓厚的酒俗,其中以婚宴酒俗、丧葬酒俗、端午酒俗、中秋酒俗、春节酒俗最为典型。这些酒俗反映了黔北农村生产力落后,男尊女卑,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社会事实,反映了当地居民重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折射出当地社会关系单纯的社会特点。  相似文献   

4.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5.
俗之为美的可能性,是俗艺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关键。对俗的审美效果认识不清,根据"俗"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不同愉悦感,可将"俗"分为"为美之俗"、"为欲之俗"、"平庸之俗"三类。从俗及俗艺术引起审美主体的愉悦而言,这种愉悦只有在不涉及人的性欲之时,才会产生美的可能;从审美主体而言,只有对俗艺术背后的文化环境充分了解、认同,才会对俗艺术产生美感;从俗艺术自身发展而言,接受雅艺术的规范,适应社会普遍的文化、道德准则,为社会接受,才会产生美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梁旭 《华章》2011,(35)
公序良俗是民法上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本文对公序良俗的含义作出解释,总结出公序良俗具有不确定性、弱特点性和强开放性的特征.鉴于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要件的适用涉及到对私人自治的限制,再加上其先天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对公序良俗进行严格的认定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妈祖信俗在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借助旅游真实性理论从搜集参照文本、维护妈祖信俗品牌、培养原味导游队伍三方面阐述妈祖信俗真实表述的利好作为,同时提出"二元"看待妈祖信俗真实以及"前——后台"开发妈祖民俗文化旅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对主体的公德水准的最低要求,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构建富有地域模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形成农村学校公序良俗德育教育实施策略,开发地域性公序良俗教育文本材料,促成学生公德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良好的公序良俗教育辐射效应,都是农村初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信俗的开发要提升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妈祖信俗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入手,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莆田妈祖信俗开发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莆田妈祖信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5):167-16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迭,依托中国特色"蚕俗文化"促进幼儿在民间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理念萌生了,这将学校变为一个集知识与游乐于一体的平台,让幼儿时期本该有的纯真与轻松洋溢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本文首先分析了将"蚕俗文化"融入大班民间游戏对于幼儿深度学习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幼儿深度学习课堂应当具备的几个特征,并提出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将"蚕俗文化"渗透进大班民间游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民间信俗为切入点,以"保生大帝"信俗为例,从生态翻译论视阈,探讨闽台同源民间信俗的英译策略。结合实例分析,对比汉英文本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论证闽台同源民间信俗的英译策略,提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三维"的选择转换,能树立良好的信俗翻译认知观,深入挖掘闽台信俗的传统价值,减少信俗英译的语用失误,丰富民俗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语用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许多幼儿家长、教师认为,幼儿知识贫乏,阅读能力低下,因此为幼儿选择的读物也应该是浅俗直白、能够被幼儿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毋庸置疑,幼儿读物的选择应以幼儿为本位,所选择的作品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文学都是浅俗直白、一览无余的。优秀的幼儿文学应当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生活形态,浅显而不浅薄,单纯而不单调。  相似文献   

15.
庄子有"入其俗,从其俗"、"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一面,其要旨是和光同尘或与世逶迤,隐含着某种平等意识和容众心理,践行时有多种用途。其反俗表现在思维取径、生存取法、价值取则、文化取择和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入俗主要是一种生存方式,其要旨是与世俗相处而不丧失独立人格,"外化而内不化";反俗虽然可表现为行为,但更多的是思想、精神、态度、情感方面的与俗相反。反俗的意义在于对世俗的已成之见、对人们的所作所为以及现存的文化体系、价值系统加以反省、反思和反观,并借机提出个人理想,为当时与后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昂族茶俗文化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德昂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是德昂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德昂族茶俗文化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茶俗技艺和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迅速消失,德昂族茶俗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  相似文献   

17.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词风通俗晓畅,有别于在此之前作为主流的文人词的典雅内敛,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词作中的绝大多数有变"雅"为"俗"的趋势和特点。这些有代表性的俗词就成为了柳词的创新之处。柳永的俗词对宋词发展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其中运用大量民间俗语和俚语,并以此来表现俗情。  相似文献   

18.
发誓习俗可简称誓俗,为古今中外所常见,是人们用仪式和语言约束誓者行为的一种手段。誓俗可以分为战誓之俗、婚誓之俗、义誓之俗和君臣誓之俗等四种类型。发誓的一般模式为:以象征活动(祭神、歃血等)为中心,宣告发誓动机、规定约束条件、央告神圣见证、约定违誓惩罚;誓词模式有三种:第一,陈述/陈述证伪/后果;第二,陈述/不可能的条件/陈述证伪/后果;第三,不可能的条件/有待做出的陈述。发誓是人们保证诚信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的行为主要由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考虑所支配。因此,誓俗普遍存在,誓言却未必有效。  相似文献   

19.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不同景不同人不同所见自然不同。俗茶俗杯俗景,只需一雅士,便可沏俗为雅,洗尽风尘。  相似文献   

20.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首先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正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