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倾诉栏目怎样迎合受众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琳  孙畅 《新闻传播》2006,(8):15-15,18
情感倾诉类栏目是一个口述实录文体的副刊专栏——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情感倾诉最早出现在电台晚间节目中,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由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于是各报纷  相似文献   

2.
市民报情感倾诉专栏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新闻前哨》2006,(4):25-26
在目前热销的市民生活报上,流行着一个口述实录文体的副刊专栏——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它们被统称为情感倾诉栏目。情感倾诉最早出现在电台晚间节目中,像几年前广为人知的《夜渡心河》、《心灵之约》等节目。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于是各报纷纷开辟情感专栏。短短几年,情感专栏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的市民生活报。如大打情感牌的《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专栏,湖北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3.
王瑶 《当代传播》2001,(1):61-63
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业进入繁荣阶段。各家报纸在栏目策划、选题构思上各显创新之长。在群芳争妍的报业百花园中,《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一枝独秀,耐人寻味。 “口述实录”从1997年5月底创办,逢周五出版,是《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一道特色菜,是其“情感”版面的一种探索性的报道方式。创办初始仅为一个千字小栏目。从小栏目成长为今天的大版面,其成长轨迹至少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口述实录”的报道方式受到了读者的认可、编者的重视,且生命力旺盛,已为多家报纸所采用,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写作体裁。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书讯报·博览群书·出版研究·文汇读书周报·书林·编辑学刊·中州书林八家刊物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一、为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加强出版界与读者间的联系,《编辑之友》、《书讯报》、《博览群书》、《出版研究》,《文汇读书周报》、《书林》、《编辑学刊》、《中州书林》8家报刊,决定在第一、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三届全同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二、第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办法:从1989年4月份起,分  相似文献   

5.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3)
盼望“周末”──评《西安晚报·周末专刊》文/黄治顺老早就想写点文字,对《西安晚报·周末专刊》(以下简称“周末”)评头品足一番,总想不出个理想的题目来.这个题目,纯属偶然得之,虽寡淡无味,却也表达了笔者的心意。“周末”已创刊三年有余,每期我都从头到尾地...  相似文献   

7.
《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已经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发行。这部书,共分10辑86节,以及编著者《后记》。第一辑为“编辑概说”,作者从“编辑”一词初出自《南史·刘苞传》,说到马克思主编《莱茜报》,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等,旁征博引,纵论“编辑有学”,编者应“通晓杂学,成为杂家”。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下的12篇随感录。作者结合自己报海生涯的笔耕实践,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应注意的问题。如“直言与讳笔”一节,作者从刘知几要求史家“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无所阿容”,谈到新闻报道也要敢于秉笔直书,触及时弊,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首届全国报纸周末版星期刊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首府西安举行。研讨会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周末版、星期刊蓬勃兴起的必然性及其积极的社会宣传作用,交流了办好周末版、星期刊的经验,并就成立周末版星期刊研究会一事达成了共识。这次研讨会是由陕西的《星期天》报联络《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南京《周末》等几家报纸共同发起,并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陕西日报周末版和《星期天》报共同筹办的。出席会议的40多位编辑、记者和周末版、星期刊的负责人,分別代表新闻出版报、北京青年报、南京日报、哈尔滨日报、江西日报、青  相似文献   

9.
王瑶 《新闻采编》2000,(6):46-47,12
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业进入繁荣阶段。各家报纸在栏目策划、选题构思上极尽创造之能事,新选题、妙主意层出不穷。在群芳争妍的报业百花园中,《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一枝独秀,耐人寻味。 “口述实录”从1997年5月底创办,逢周五出版,是《北京青年报 青年周末》的一道特色菜,是其“情感”版面的报道方式,创办初始仅为一个千字小栏目。从小栏目成长为今天的大版面,其成长轨迹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口述实录”的报道方式受到了读者  相似文献   

10.
从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在该报发表第一篇“口述实录”以来,情感讲述文体已在中国平面媒体风行10年。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倾诉,为此推波助澜,使“口述实录”由一种文体.嬗变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对情爱婚恋的表达方式。一、情感讲述文体的源起被称为“口述实录”的报纸情感写作,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有创建的。它的写作和表达方式更多地借鉴和移植于文学。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6,(1)
话说《周末经济》文董治顺经济就是经济,为啥加上“周末”二字.县不县还有“周初经济”,“周中经济”?这是我对《西安日报·周末经济》专刊的最初印象.后来翻了几期,觉得还有看头,尽说些百姓们关心的事,不是原先想象的通篇“生意经”、“生财经”。为把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13.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14.
由英国出版消息杂志社组织评选的1993年度英国图书奖近日在伦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该奖因其设奖项目广泛而在英国出版界影响颇大,被誉为英国出版界的“奥斯卡”奖。获奖情况如下: 最佳出版商:泛世界出版公司;最佳发行商:企鹅出版公司;最佳个体书商:伦敦潘书店;最佳连锁书店:图书连锁书店;最佳作者:罗迪·多伊尔;最佳儿童读物作者:安妮·费恩;最佳科幻小说作者:特利·普拉切特;最佳图书:《鸿》,张戎著;最佳儿童插图读物:《鸡妈妈孵蛋》,巴比特·考尔著;最佳编辑:戴安妮·皮尔森;最佳销售计划奖:海伦·艾利斯和大卫·辛格,销售图书为《唐宁街岁月》。 此外该奖还设有终身成就奖和处女作奖。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不应有“旱湾死角”──德阳日报“周末特别采访”收获体会《德阳日报》钟克勋1995年5月,《德阳日报》与国家双休日同步推出了“周末特别采访·边远乡镇写真”特别栏目,旨在通过特定的方式加大新闻的辐射面,激发记者将新闻采访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 1996年,安顿的《绝对隐私》出版, “口述实录”的文体写作方式被许多媒体效仿,由此,报刊上出现了很多“情感热线”、“情感故事”之类的栏目,至今风头不表。今天请到三位编辑,想就有关问题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8.
在《堪萨斯城星报》和《堪萨斯城时报》举办的体育记者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上,《堪萨斯城星报》的主编迈克·沃勒强调,写体育消息必须访问运动员本人,不能单凭发布的新闻稿写报道。在那个讨论会上,《费城问询报》体育版执行编辑杰伊·塞西和《纽约时报》的体育副编辑肯·芬克尔也谈到了改进报道和编辑体育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趣味     
一个作家或诗人,常有他的习惯用字。毛泽东诗词中多用“漫”字。如: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漫天皆白”《减字木兰佗·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同上)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雄关漫道真如铁”《忆秦娥·娄山关》“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待到山花烂漫时”《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西风漫卷孤城”《临江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