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世说新语>是非常优秀的文字艺术,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就其艺术成就而言,也得到历代大家的高度赞赏.而<世说新培>"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品在叙事上的留白艺术.<世说新语>的留白艺术不仅体现了一种厚重大气的文学创作态度,也提供了一种健康美好的文学鉴赏境界.  相似文献   

2.
《何氏语林》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天中学刊》2008,23(1):51-55
<何氏语林>是明清"世说体"小说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地位仅次于<世说新语>,它对<世说新语补>的成书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世说体"小说在体例、内容上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为后世展现了中国魏晋文人这一独具个性的群体的生活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向来被视作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初祖.事实上,<世说新语>在一些章节条目中还保留了大量极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文章特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简要论述<世说新语>在这一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流与《世说新语》的门类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集中展示了魏晋风流的丰富内涵.其三十六门对魏晋风流的展现各有侧重,以前五门来看,<德行>倾向老庄的玄远;<言语>侧重表达的机巧;<政事>展示真性情;<文学>突显一种才气;<方正>呈示对儒家基本原则的坚守,并且每门首则对其后内容有着大致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选编了<世说新语·伤逝>中的<人琴俱亡>一文.其主旨,同册教参概括为:"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的一句名言.它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尘,无论对何种教育而言,其真理的光辉都显得更加灿烂. 品格,指人的"品性;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品行是"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受社会道德、生活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个人道德面貌的表征."(《辞海(第六版)》)教育活动总是具体的,而各种具体活动归结到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使他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六朝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哭"的条目共四十余条,<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哀悼与恸哭,表现了动乱时代中境遇悲惨的士人一往情深、质性自然的情感.在这片哭泣中,我们看到了"此是有情痴"的时代中人.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南朝的刘义庆带领他的一些门客,集体编著了<世说新语>,主要内容是评论士大夫的言行,同时也对艺术创作进行评论.<世说新语>对艺术创作的评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重视"俊逸"、"神骏",强调以形写神.其次,论曲折含蓄之美.再次,反对芜杂不裁和事事模拟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底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三节阅读教学观摩课.所教课文分别是<世说新语·咏雪><湖心亭看雪>(张岱)、<夏感>(梁衡).  相似文献   

13.
<正>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所以,社会时代的不同必然决定了道德观念的不同,社会职业的不同也决定了道德内涵的不同。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从事何种职业,其道德观念必然存在着共通的地方。在汉代,思想家杨雄在他的著作《法言·学行》中有这样的概述:"师者,人之模范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同样提倡  相似文献   

14.
<押沙龙,押沙龙!>的篇名得自<圣经·旧约>,其故事结构与<圣经>中"押沙龙"的典故也大致相似,这使它具有了<旧约>的原始色彩与悲剧格局.除此以外,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还因为在萨德本家族的两个最复杂的主人公身上,再现了有关个人命运和社会伦理的两个基本原型:其一是英雄原型,这主要体现在萨德本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创业中;其二是乱伦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道德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生活不可能脱离社会价值判断和避开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沪教版《经济常识》教材,通过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活动的教学,将在社会经济交往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原理融于学习内容中,在传授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身体自我量表对359名聋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价值感上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差异极为显著.在社会取向人际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价值感上差异显著.聋哑中学生只在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年级的变化,在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年级差异极为显著.结论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总分在整体、相貌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小雅"除了一小部分为民间歌谣之外,大多数为贵族所作,内容多政治讽喻.其中的<采薇>,通过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写出了一个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悲,充满了对战争的讽喻.全诗分为六章,诗的第六章,即最后一章,历来为人所传诵.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文学>中说:"谢公(谢安)因弟子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个人自主性要求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本位;而市场经济的高度社会化特征又要求我们坚持价值观上的社会取向。坚持个人本位就是肯定了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人格定位;而坚持社会取向则又肯定了道德建设中“道德人”的人格定位。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相关性。只有从个人本位的方法论出发,才有可能达到社会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郑周轮 《考试周刊》2013,(22):24-24
<正>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行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魅力,指成熟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个人成熟的并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语文教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来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她是语文教师内在素养和禀性的总和,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意志、气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必须充满人格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呢?  相似文献   

20.
一些外在因素,如刘义庆晚节崇佛,刘宋时对名士倾赏、推重的社会风气,僧人比附名士的传统,晋宋之际道教信仰的低落等,都可能影响到<世说新语>对佛、道栽入的失衡;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僧人、道士各自的价值取向,即僧人凭借清谈、雅致与高门士人周旋,而道士凭借技术、操作向上层渗透,造成了这种偏差和分野.然而,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并非一两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世说新语>庞杂的记载倒真切地让后人看出当时佛、道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转变.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因史料欠缺而对晋宋间佛、道发展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