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搭好家庭教育的桥梁,是每一个教育者不可忽视的课题,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体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综合化、一体化,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总趋势。目前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而学校教育的成效,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家长批评学校德育实效性差,学习负担重,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往往忽略了家长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沟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直接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班主任只有在班级管理中寻求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构建家校共同体,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责任无法分散,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校有必要承担起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的职能.一方面,促进儿童发展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具有可为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形态的差异、教师权威消解与育儿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保障性资源匮乏与持续跟进的冲突、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的交织使指导服务难以...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要想好,父亲作用少不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于学校等其他教育场所而言更长,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培养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无可比拟。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7.
刘从海 《家教世界》2012,(24):49-50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住宿的学生6000多人,他们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学校内,在常规的学习管理上,还需要科学的生活教育与管理。寄宿制是学校范围内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学校"。管理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多年来,我努力探  相似文献   

8.
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家庭虽然是社会的最小组织,却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所以家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孩子的成长,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道共同努力,才能够逐渐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等,一定程度上都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学生并不…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师的社会责任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而出现的。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引发了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增多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过分依赖,进而导致教育责任的严重失衡。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育的责任分担,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肩负起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责任,对于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而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体互动,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正确引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1.
邢增明 《学周刊C版》2019,(4):158-159
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而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够迈向成功的前提,二者在共同教育中都承担着对学生教育的重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心理以及行为上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工作,尤其是能够针对家校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相互沟通的桥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直到长大成人,都在受着家庭的各种影响,可以说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因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而农村小学家庭教育薄弱,缺乏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能承担家庭教师这一责任的家长实在太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教,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73):7-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而"德"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而"艺"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人最先、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而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文章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入手,提出了几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耘 《中国教师》2010,(14):61-62
<正>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这一阶段又是他们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不仅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鸥 《教师教育研究》2001,13(2):31-35,30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 ,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 ,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 ,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 ,教育责任无法分散 ,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 ,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 ,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 ,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 ,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 ,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 ,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着教育责任,共同承担着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之责,共同担当引导崇尚真善美之重任。只有发挥其协同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融合。多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就积极践行让全区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阳光公平的优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点,学校将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义务教育的有机补充。学校和家庭应合力为学生创造张弛有度的成长氛围。在现实条件下,家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学校负有主要责任,家庭父母同样负有重要责任。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有用的人才。可是,当今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认识上产生了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十余载,通过经验总结得出:农村教育是由学校单方面的教,家庭没有承担相应的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导致农村教育的滞后现状。因此,笔者想把自己的一点经验告诉同行们和家长们,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重视起来,共同来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首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整体效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无法割裂。其次,教育对象的多样化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必然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和忽视二者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教育的不完整。再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着教育责任,共同承担着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之责,共同担当引导崇尚真善美之重任。只有发挥其协同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