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的平等化取向反映到理想人格建构上,表现为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圣人"走向"平民"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中国理想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即从人人有自主之权、尽性主义、芸芸平等之英雄三个层面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格理想由"圣"入"凡"、由"德性"走向"自由个性",从而提升广大民众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平民化取向.  相似文献   

4.
孟子"成人之道"是在继承发展孔子"成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主体兼具"仁义礼智"四德,在生活中自觉效仿圣人人格,主张通过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身而诚等具体方式塑造理想人格.研究挖掘孟子"成人之道"的内在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予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武。在先泰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武得以确立。魏哥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上善若水"入手,指出老子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并以"水"喻道,进而论述圣人的德性,体现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9.
“圣王”理念是荀学的重要理念。荀子认为,圣人高于士和君子,是有德者之极者、知礼行义而致好者。圣人虽也可以为圣臣、为圣君,但只有圣人才能够王天下而为圣王。所谓“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也者。”圣与王的结合,是最高社会道德人格与最高政治权力人格的理想之合。其作为完美至足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人格呈现,成为“天下极”。由苟子之“圣王”理念而得出“内圣外王”之命题在逻辑上是自然顺畅的。把握荀学的“圣王”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圣人理想人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主要探讨了荀子圣人理想人格对当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作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今礼学教育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根基,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圣人、君子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章着重分析君子人格,展现了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难.我们把这种构建秩序的途径称为圣人德化.圣人德化之所以可能,首先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为圣人德化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是身体呈现为圣人德化提供了现实通道,再次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圣人德化的制度化生活方式.先秦儒学以圣人作为"以身载道"的理想人格教化民众,努力发挥圣人之德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思想重视人格力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总体上表现为仁道的具体化,内圣外王人格是其最高境界,但“圣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相对于圣人,君子可被视为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些具体规范。“仁者安仁”则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观特质。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人的道德修养发挥过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程朱在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格时,是以“圣人”、“贤人”和“君子”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的,从结构上来讲,三者是合一的,从层次上来讲,三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程朱理想人格在塑造和实现过程中,由于与实践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个性自由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人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设计到现实定型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到“外圆内方”的“名士风流”的过程,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揉合的人格,一直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圣人,我国古代民族文化最高贵的理性之魂,由先秦儒道等各家各派共筑而成。当古代先民从神的空幻迷茫的天国里重归于现实世界有望企及实现的社会理想时,均不约而同地确立了新的崇拜偶像──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可以看出,在儒道共存的形式体中,他们均以圣人为最高的智慧化身、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高的政治理想。但他们在把握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格的内在精神时,却各以有为和无为为自我最高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其各家内部却又有不同派系自我标榜的种种异样的目标模式。于是,从先秦儒道圣人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最高理念的最大精神支柱,及其内在各种理论情结共同营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庞杂的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