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质性研究方法的界定 教育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2.
教育叙事是相对于以往所谓科学化的研究而言的一种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强调与人们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选题的原因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做这么一个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自研究方法上的吸引传统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带有很强的思辨的色彩。上世纪初兴起的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在追求教育研究科学化的过程中,这种研究范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定性研究范式而成为了主流的研究范式。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量化研究范式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点。在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归结为量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对…  相似文献   

4.
在对美教专业实习生的实习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在遵循阐释主义的基础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如何进行,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为主体间的"解释"行为和言语中的"理解"行为两个方面来阐释质的研究中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5.
一、对教育和研究如何理解 外语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的教育实践包含研究的意义.教师应把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态度,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和学生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的态度理解教学和研究,视教育、教学、研究为不可分割一体.强调教师获得研究能力、成为研究者决不意味着对教学的忽视或削弱,而是在根本的整体的理解中视它们为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质性研究范式下有多种研究路径,每一种研究路径在其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等5个环节有具体的要求,各环节指向同一研究路径要求的一致性原则,是求其可靠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追求高质量的必要原则。以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以及解释现象学分析四类研究路径为例,选取8篇质性研究文章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不同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和方法矛盾是如何体现的。研究发现,样本文章出现方法矛盾的原因是:混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去回答量化研究的问题,没有理解质性研究适宜回答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没有真正理解研究路径的方法要求,将三级编码误解为简单归纳的过程,以及回避描述步骤等问题。这些发现对研究生或新手研究者辨识研究目的与问题、选择适合研究途径进行高质量质性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理解的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健进教师自我反思,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教育叙事研究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育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研究》2017,(4):105-114
基于文献的阅读梳理,发现教师教育研究经历了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不同的范式。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三种范式经历博弈、转向,最终走向了和谐共存。教师教育研究主体从教师教育领域之外的研究者,到专业研究者,目前融入了一线教师以及教育行政机构的人员,研究提倡多元主体的沟通对话和平等协作。教师教育研究内容从关注教师外在行为到教师知识、认知和思维等,研究主题日益丰富。教师教育研究方法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到多种研究方法的补充发展。本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动态八卦图以及"和"的概念表达对西方教师教育研究三种范式起承转合的理解,并进一步讨论了范式转向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师角色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备受关注。本研究从视角、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梳理了国外幼儿教师角色研究的文献,国外研究者主要从教育活动、教师培训及幼儿等三个视角分析了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角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结构性的教师角色和过程性的教师角色;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经历了量化到质性的更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混合方法研究逐步兴起,并被教育研究方法论者称为是继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综合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各种优点,给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能唯方法马首是瞻,而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以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1.
和偏重实证主义认识论和实验方法的"证据为本的教育研究"相比,既强调证据为本、又重视方法多元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来说尤为必要。它提倡教育研究者依据严谨的量化或质性探究所得的证据,抽象出经得起逻辑检验的关于特定对象的论断。对中国内地教师情绪劳动的量化与质性探究的介绍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即由回顾、反复搜寻和再概念化组成的3R之旅。教育实证研究者应注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念与经验的平稳转换中丰富我们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人种志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着重指研究者深入异文化性质的田野从事调查研究、描述文化或人类行动的过程。该方法因能获得其他质性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有关教育现象或问题的资料而越来越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伦理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循环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的发展,质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并广泛运用,对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对质的研究价值考量的同时,反思其理论本身无法超越的局限和研究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完善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的发展.质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并广泛运用.对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对质的研究价值考量的同时.反思其理论本身无法超越的局限和研究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完善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元聚合方法是指“研究者同时或先后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等进行同一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指研究者聚焦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多种研究方法以证实研究结果不是方法造成的,而是真实现象的结果的研究方法”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同传统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化研究范式)相比更强调这样几个方面:理解和描绘重于测量、计算或预测;  相似文献   

16.
作教育研究有很多路子,可以用量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这里特别推介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根据有关文献以及我个人的理解,我对“质的研究方法”得出如下一个初步的定义: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的范式之争可谓旷日持久、从未消停,其真正的解决可能需要我们转换所持的范式立场,而混合方法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转换的范式基础。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项目中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综合运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或策略的研究类型,其方法论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具有合并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增加交叉性优势,压缩非重叠性弱点的内在优势。在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坚持自觉的方法论立场,增强和提高自身的方法意识和素养;以"问题"论方法,加强对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融通和整合,倡导混合研究方法,以提升我国远程教育研究质量和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将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直接、便捷和真实地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和在与被研究者互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定向理论分析,这一过程称教育民族志。教育民族志是一种整体性的描述,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拓宽对教育现象的观察视角、丰富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于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许多不可视的和不可量化的因素有独特的贡献。近年学者们在教育领域中运用这一方法时出现了一些概念的混淆、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研究方法的来源、概念、原理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使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人们了解、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社会活动和社会过程的一种活动[1]。从宣传角度看待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与新闻宣传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质性研究者在从事项目研究时需要对其宣传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塑造,培养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三个力",这对于质的研究方法的开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世界以及与相关理论互动,逐步生成并不断完善概念框架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文章借助研究者自己一项有关师范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概念框架经由借鉴西方行动科学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礼"的观念,最后到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其演化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质性研究循环往复、逐步聚焦的动态生成特征,而且凸显了作为中国研究者的本土诉求。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探询过程中,研究者也一步步深入地逼近了研究现象的真实状态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