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学课本《科学》上有很多知识都来自大自然。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各种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各种生物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可见,在大自然中对学生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探究性作业的特点自然科学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科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探究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科学作业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调查分析、表达交流、合作展示等探究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与传统的作业相比,初中自然科学探究性作业具有以下特点。1.作业内容开放性。允许学生突破常规,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甚至是跨越式的思维来做作业,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自然科学思想。教师在批改中不是…  相似文献   

3.
毛小花 《考试周刊》2012,(47):188-188
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在自然科学中,会给学生初步介绍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结合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总结了几点构建高效自然科学课堂的建议,希望为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学校教育,我们的学生急需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即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生”的效果。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课堂设计是前提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任务是知识、技能、应用目标的统一。就知识、技能、目…  相似文献   

5.
陈良建 《成才之路》2010,(30):38-38
初中自然科学是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的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初中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课内外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自然科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教学,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学科。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获取初步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对此,谈谈我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做法。一、通过模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模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可行性手段,它让学生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感受,对于知识甚少而形象思维较先发展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教学手段。在模拟操作实验中,学…  相似文献   

8.
根据初中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多年教育体验 ,认为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组织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科学的联系 ,强化学以致用 ;二是教学中要强化科学方法指导 ,把重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知识过程 ,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上。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关系极其密切 ,所以在自然科学教学中要使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去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 ,也会使学…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中会有美吗?在有些人看来,那些艰涩的理论、枯燥的公式、抽象的数字,如果说“美”,那是不可思议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农、医各科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接触的都是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是否想到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中还存在着美呢?或者进而已经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朱小慧 《中国教师》2009,(Z1):489-489
<正>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从教材来看,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研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教育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旨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如今,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些变化和需求对美育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萧红中学为例,从在教育中重视美育、在德育中强调美育、在区域内发展美育三方面探讨初中美育育人模式的构建,旨在开拓一条"美育育人"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美育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美育的性质、价值和实现手段值得重新审视。在大学教育中,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存在着各自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各学科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当前教改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美育仅指美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审美过程中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解决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问题,为广义美育的实现服务。大学美育课应以艺术美和多媒体技术为其主要实现手段,艺术美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将为大学美育课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影视艺术以面对真实受众的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体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下影视艺术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最活跃的部分,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乐艺术属于与听觉有关的感性活动,只有出于审美目的,寻找与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的音乐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人与音乐才构成审美关系,音乐审美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了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也体现着音乐审美标准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的东西值得追求 ,只要有其价值的存在。任何东西的价值是有标准衡量的 ,英语修辞也是如此。其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说服力 ,而且在于其教育心理学意义 :启发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重视修辞的三个标准 :逻辑、人格和情感 (简称 :LEP) ,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 ,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品德水平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17.
徽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缺少美学维度的考察.徽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审美文化,蕴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徽州的文学、戏曲、绘画、篆刻、雕刻、建筑等艺术凝聚着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徽州的美学家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念.重视徽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对于把握徽州人的精神创造性、有效阐释徽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发展当代审美文化以及进一步深化徽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景杰 《海外英语》2011,(9):214-215,219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的美学信息加以分析。通过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作一分类,并分析在还原原文美感方面的得失之处,可知在隐喻人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会原文美感并对其进行还原或补偿,才能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韵味,达到神似。  相似文献   

19.
侗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侗族建筑艺术中蕴涵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图腾崇拜意识是侗族建筑审美的原始意蕴,和谐之美是侗族建筑审美的主体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侗族建筑审美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20.
Scientific literacy is one of the primary purposes of science education which briefly focuses on using and interpreting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understanding science within its culture. However, science curricula emphasize science with its cognitive aspects and underestimate affec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needs to cover beauty of science for students to cross borders between their own culture and culture of science and to achieve the aim of scientific literacy. Relating aesthetic aspects of science with content of science and paving the way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s through artworks may enrich science educ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discuss the need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aspects of science in science instruction and to propose examples and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aesthetic experiences into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works are selected to present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science to demonstrate the culture of science, their stories are explained, and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using artworks in science i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s a result of th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