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光末年始,清王朝统治政策趋于保守、落后,云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存空间、经济利益上的争夺也逐渐白热化;外国势力也开始在云南地区展开了领土和宗教的侵略。时代背景变迁下内外诸多层面的变化使得云南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逐渐开始向近代转型,满洲贵族统治下多民族多元化的基本格局进一步凸显为政治上要求趋同的多民族共同反抗满洲贵族专制压迫和外来势力入侵的近代民族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2.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毕节地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贵州,以聚居或散居的形式分布各地。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汉族群体,使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汉族移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毕节地区"夷多汉少"的落后局面,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为了巩固在西北的统治和开拓新疆,明洪武初期和清乾隆中期自东南迁入西北的汉族移民达400万人左右。主源于西北炎黄的汉族从西北出发,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过程后.从秦汉开始不断迁入西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现过高潮,并在与西北不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认同融合中,吸收了部分西北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今天西北汉族的分布格局和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有关史实对清代滇东南[1]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作了总括性的论述,指出到清末在滇东南基本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的、以汉族为大多数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在民族关系上,滇东南各族关系融洽,经济联系紧密,商品交换频繁。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各族相互影响和交融。滇东南各族互相往来,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刘淑琴  李晓风 《中国考试》2006,(10):35-37,43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近年的文综试卷中,民族关系问题占有一定的比重,总的来说,民族关系问题是颇为重要的。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是形成中的汉族——华夏族。北方的匈奴、戎、东胡,南方的越是教材中提到的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是一个要点,主要把握两个方面:融合的动力是战争及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影响是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匈奴的兴起在时间上应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  相似文献   

9.
<正>单元概述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策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民族地区出现了新气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了港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结合体,千百年来,经过融合、嬗变、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格局,从音乐学角度观察,它具有独特的形态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台湾平埔族群的分类十分复杂,尤以清代为最。这当是人们缺乏科学的民族识别的理论方法所致。日据时代,一些学者力图利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对平埔族群进行科学的分类,但因平埔族群已隔合到汉族之中,族群语言保留不多,而使得分类工作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果。清代文献中,台湾少数民族还有“熟番”、“生番”、“野番”、“化番”、“流番”之类的称谓,这既说明他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也说明台湾少数民族成分的众多。因而把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山胞”或“原住民”都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4.
缠足习俗起源于北宋,没落于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缠足习俗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大不相同。宋代时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念,驱使缠足从理想走向实践;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缠足习俗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明代时缠足习俗才真正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清代统治者屡禁缠足而不止,不仅有汉人的抵抗和缠足习俗早已深入人心等观念上的原因,还有禁令不彻底,措施不合理等制度上的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的大变革,终结了中国缠足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云南环洱海地区白族妇女腰饰包括围腰、把手和飘带三部分,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素中带艳,工艺繁缛复杂,纹样则体现出白汉文化的交融;它们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从明朝初年开始,大批汉族移民随远征的军队进入云南各地。在与当地族群不断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移民随之带来的"独脚五郎"、"三霄娘娘"等被云南原有居民不太恭敬地贬称为"小神子"。小神子的神性与一般主神不同,虽然它能给主人家带来数不尽的财富,但对之稍有不恭便行捉弄害人之事。在不同的族群文化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小神子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群体信仰被云南汉化族群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发展到嘉庆年间,清朝初建时曾经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以及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泯没殆尽,代之而兴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王朝的盛衰之变特别是民生困难、吏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而日渐加剧,实行了百余年的文字狱政策最终走入了历史。这一文化政策的转变,对清后期经世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