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雕塑对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现代公共环境中雕塑的造型观形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继承中国古代雕塑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现代雕塑形式语言从而更显其"趣味感"、"形式感"、"现代感"以及这种现代形式因素的雕塑放置于公共环境中如何能使它在美化环境和启人心智的同时更彰显"个性"。在雕塑形式因素中强化现代装饰意味(中国古代雕塑线、面艺术形式决定了雕塑本体的装饰性);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倡导的"以神写形"、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等理念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形式的继承、研究、发扬在解放后有很多优秀先例,从解放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树立于兰州市的雕像《黄河母亲》等纪念性公共雕塑,无一不是把古代雕塑中的线、面的形式因素恰当运用于现代公共雕塑的宏伟巨制。  相似文献   

2.
评陶瓷雕塑与公共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葱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28-228
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概念上的艺术学科,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涉及美学、建筑、城市规划、力学、材料等诸多因素。可以说它是建筑和自然环境为一体,塑造着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实际上也是立足在城市规划系统之上,它的设计美学虽然涉及到美学、建筑学、园艺学、力学、材料学等因素,但其基本的环境系统构成方式却是建构在公共环境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3.
胡晶 《科教文汇》2008,(29):264-265
城市公共元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与世人的一张充满艺术情趣的名片。从中国社会情况来看,对现代城市公共元素的系统认识和研究尚属初级阶段。由于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较前活跃,城市公共元素的研究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元素理论研究已发展成为以艺术设计综合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内涵丰富的应用理论研究系统。城市公共元素值得艺术家去努力发掘和提升的艺术题材和文化精神。这些是地区城市公共元素特有的社会资源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是汲取和彰显独特的地区精神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4.
陈宓 《科教文汇》2008,(24):250-250
公共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大凡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譬如建筑、园林景观、公共设施乃至整个的环境艺术,也可以是包括以不同的造型形式展示于建筑或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审美形态,或者是包括通过策划、行为艺术或表演艺术在内的,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行为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性活动等等。①我这里不是讨论什么是公共艺术,而是想要谈谈公共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有什么不同,公共艺术的美究竟应该如何评定。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所有具有公共属性,能够服务于公众的艺术形式。一般在城市的某一特定景观环境中,能吸引人们视觉的主体往往是在该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且在空间形态、比例、色彩、质感、人们情感等方面与其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建筑及人居环境。所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协调一致,基于大环境和系统的视角进行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才是最最适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汉娜·阿伦特提出公共领域理论以来,经过哈贝马斯的概念化并详细阐述后,公共领域理论便逐渐深入到欧洲主流思想的体系中了.公共领域的形成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则成为公共领域的载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公共领域"的优势,网络传播凸显了公共领域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方式构建公共领域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校园注入了高尚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是学校灵魂的重要表征方式,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更好地展示和传递校园文化。本文从我国的校园文化公共艺术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系统的阐述了校园公共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里,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因而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都市环境的规划以及都市中公共艺术品的呈现正体现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该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在我国的出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个性城市的必然要求与体现。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城市文化两方面内容的的阐述,展现出二者在当今社会发展形态下构建和谐城市的内在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是一个新的名词,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公共艺术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或者是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还可以泛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它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都非常被人们重视。该文试图从江西的高校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承担艺术教育的机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师师资情况、艺术类硬件设施以及高校艺术团体的活动状况中来分析中国和美国高校之间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来找出差距,以求为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艺术教育亟待改革的现象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艺术教育理应回归教育之正轨三个方面的思考,试图论证我们要把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上升到"美育教育"的层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公共艺术教育的更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公共科技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科技形态、规律与管理的科学.本文简要概述了公共科技产品的类型和特征,回顾了我国公共科技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公共科技研究活动的运行机制,公共科技活动的主体以及政府在公共科技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加强公共科技管理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重问题.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单独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征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环境限制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仍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和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最终使得非营利组织能与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相互合作,顺利解决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5.
公共艺术教育是推进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它应该摆脱单纯的课堂教育模式,坚持"大艺术"教育理念,创建理论、实践、生活、社会"四维一体"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为当代美育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海虹  梁淋淋 《内江科技》2011,32(2):52-52,41
本文通过阐述公共新闻理论,梳理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实践,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建构传媒角色——“公共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的简要辨析,阐明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系统构成和特性。明确公共空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  相似文献   

18.
王蕾娜 《科教文汇》2012,(6):46-46,57
本文就现代科技发展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诸多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阐述在现代科技作用下的高校公共艺术的宽泛特征和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适应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财政视角的公共福利分配地区间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分配差距测定是评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数,公共福利分配是社会分配的重要方面,但当前对公共福利分配差距研究却相当不足.公共福利分配主要通过公共财政实现,本文在对公共福利及公共福利分配界定基础上,探讨了基于财政视角公共福利分配的构成.将测定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方法引用到公共福利分配差距测定中,采用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支出数据,测定了我国总体范围内的地区公共福利分配差距,以及公共福利各分项指标对地区公共福利分配差距的贡献;测定了东、中、西部组间和组内的公共福利分配差距.分析了我国公共福利分配差距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贡惠敏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97-297,221
大学生是极具敏感性、鉴别力和批判力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会如同雷达或木偶一般地去接受一切植入的价值观念。针对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所反映的突出问题,欲让公共艺术教育完成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素质教育使命,必然要遵从艺术和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尊重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的元素——“审美”。只有经由审美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和形成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