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辉 《云南教育》2009,(15):48-48
《天鉴》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新著,细细品读,有不少的感悟。透过一篇篇论述,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理的思想者,看到了一个笃功务实的践行者,看到了一个学习者和创新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一个公民,一个专家,一个官员高山流水似的人文情怀和“志存高远”、“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辉 《云南教育》2009,(18):47-47
《天鉴》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新著,细细品读,有不少的感悟。 透过一篇篇论述,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理的思想者,看到了一个笃功务实的践行者,看到了一个学习者和创新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3.
胥进光 《上海教育》2006,(7B):24-2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重看到了《上海教育》,看到了里面让人一见如故的“当代教师”。我从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里面有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十几个春秋寒暑,我像一个毛小子,在教育的田野里摸爬滚打,有时摔得鼻青脸肿,难免有时灰心丧气,甚至有时怀疑自己并不具备当教师的素质。而“当代教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教育足迹的窗子,一篇篇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章,让我看到数不胜数的同仁,也有着和我相似烦恼、尴尬、甚至自卑。人生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它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4.
王开东 《教师》2012,(27):1-1
米兰·昆德对立的《缓慢》,是很有冲击力的一篇小说,保持了他一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力。之所以谈到这篇小说,是因为看到杜郎口经验总结中,有一条“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主体式的正确性自不必说,我对“大容量和快节奏”非常反感。中国人患上了“高大全快”的毛病,想想看,一个学生平均一天有那么多课,都这么“大容量”和“快节奏”,学生受得了吗?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最后一句话是“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心声。人生实践证明 ,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创造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设计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青年学生的人生设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在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过程中 ,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人生设计一词频繁地见诸各种媒体。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人生设计问题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2003年8月30日 ,笔者通过百度 (Baidu.com)搜索引擎检索出包含“人生设计”一词的网页约760篇 ,而同时包含“人生设计”和“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6.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个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定拥有着一个世界。在我看来,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我们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有句古话:“做事之前,先做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做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做人的优劣和做事的成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一个人人生的走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8.
智慧酌教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学生的一篇日记作文:“……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老师吗!每次批评总是会说:我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了这个班好!为我好?我才不稀罕呢!……”在这篇作文里,老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辛勤培育的学生竟来指责老师。很显然,对老师这样的批评,学生并不接受,也不领情。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要以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所谓“人文主义的方法”,就是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指的是人的情绪情感。作者从感觉(情绪情感)和学习的主要元素——记忆,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探讨和详细说明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体现在:语文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它应该和学生包括教师整个的人生联系起来。具体怎样实践,作者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谈谈教学要点,并分析和总结“人生教育”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师》2013,(36):F0002-F0002
让思想润泽教育,让美润泽人生!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第一本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类图书,共分为四辑,分别为“教育与未来”“人生与美”“读书与治学”“哲恩短语60则”。围绕美、教育和人生三个主题,选编了60余篇适合教师阅读的学术随笔,并从各类著作中精选了60多则“哲思短语”。沐浴在李泽厚先生宏阔、自由、恬静的思想之中。你必将对教育的真谛、美的原动力以及人生的意义,有所颖悟。  相似文献   

11.
陈会忠  胡荣 《生活教育》2010,(10):39-43
出了无锡火车站,坐上出租车,十几分钟便来到了东林小学。一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通道墙上“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几个大字,主楼大厅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东林传道,求实存真,行知并重,遗风久远小学奠基,天性使然,幸福人生,前程无限”。  相似文献   

12.
敬畏教育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大师的犹豫和贪官的嚣张》的文章,读后我深有感触。文中叙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次对话。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孔子回答说:“我若说死者有知,  相似文献   

13.
陈筱君 《山东教育》2004,(13):13-13
某日在某教育杂志上读了一篇并不十分精彩的“课堂纪实”及后面附的一大篇授课人的“反思”,脑子里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平庸的课,经过授课人一番“说明”或“反思”,立即变得优秀起来?这堂课这么优秀,教育思想深刻,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法新颖,教育内涵丰富,教育效果明显。总之,“智慧”和“创造”被授课人在这一堂课里充分地运用了,这堂课的的确确是一堂好课了!一“反思”,平庸的课立即就升级了。这很荒诞。还有荒诞的。一个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的干部,科研理论一套一套的,写出的科研论文经常获奖。他没有一天在小学课堂上授课的…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3,(10):24-25
30年前,一个叫“潘晓”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提问:“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30年之后,微博上的“作业本”,同样给了一句话,“人生的路,还是越走越窄”。今天,阶层的板结、固化,上升通道的狭窄,让我们有个担心——世袭贫穷。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感悟人生》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珍妮丝开始教书的时候,遇到了一群“我们都是白痴”的学生。他们都住在荒郊野外的贫民窟里,是打零工的人和小偷的孩子,高兴时才来上学,大部分都设法毕业。同事告诫她说:“你只要让他们有事忙,保持安静就够了。”珍妮丝下班后,“我们都是白痴”的话语还在她的耳边震荡。 第二天,珍妮丝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她正视每个学生,然后到黑板上写  相似文献   

16.
《桥,我感激你》这篇散文,在结构营构方面颇具特色。它原载《新民晚报》,是“十日谈”专栏,“人生与艺术”组合中的一篇。这类专栏文章题材范围、中心以及字数是限定了的。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篇命题作文,不过题目比较宽泛罢了。人生与艺术像是相交的两个圆。艺术触动了一个人的人生感悟,帮助他领略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又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内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固然是“内涵相对稳定与窄小的”专业化概念 ,但更应是关涉着人类“生活样式”之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之编织的生活化概念。立足人类“生活样式”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编织的文化解读 ,将给我们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即文化的教育思考。这一思考 ,不单关涉到教育理念的设定、教育构成要素的文化解释 ,还将推进我们教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8.
李应怀 《甘肃教育》2011,(20):32-32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人,他的人生会是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会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这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9.
等待的美丽     
最近,看到《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百例”栏目刊发了一篇题为《让孩子把话说完》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口渴的妈妈本想让孩子把两个苹果分给自己一个.儿子却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感到失望的妈妈没有斥责孩子,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妈妈听后眼里充满了泪花。  相似文献   

20.
梁艳丽 《师道》2014,(7):100-102
喜欢梅花。不独爱梅的暗香和风骨,型是常常于疏影横斜中,仿佛看到熟悉的一个个标点,点染着我的教育人生.提醒我青葱岁月中的种种过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