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这就告诉我们,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是穿越时空的生命观照,历史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与过去的对话。囿于篇幅的限制,原本丰富多彩、饱满而立体的历史,在教材中往往表现为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言简意赅的文字浓缩了很多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增补史实细节,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1)历史学家要从遥远的过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需要突破历史时空和文化的阻隔,神入到过去的世界中,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期对过去作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  相似文献   

3.
教育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不管是世界教育史学,还是中国教育史学,无时无刻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是由历史学的本性所决定的,正像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所说: "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1]P28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和教育学基础学科的教育史学,同样具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体现历史著作的价值与贡献。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是一部专题研讨史识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历史观念。柯林武德把历史学的主体与客观两方面归结为思想,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过去的思想与现在重演的思想之别而已。柯林武德这种历史观念是一种史识,尽管新颖,有某些合理性,但不确切,有诸多弊窦。许多历史事件单纯就是史事,本身不是思想,历史学家无从重构其思想。时代变了,时过境迁,感受与感情不一样,历史学家无法重演过去的思想。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学家去重演过去同一个历史事件之思想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这样历史就失去客观性、真实性。碰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涉及多国多人且时间跨度长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无法去重演它们的思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后代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时候有个时间差,时间距离是很关键因素。时间因素打破了历史学家用自己的心灵去重演过去思想的美梦。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在史学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以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指导重构历史是当代最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是一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是历史画卷徐徐打开的关键。那么,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主导性作用为原则。在教学探索中,我从引路者、启智者、激励者三个角度,分享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是撰写史书还是创造历史?是成为学人还是成为参与者?在某些历史学家看来,主要的目标是客观地分析历史,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主要目标是影响当前和未来的历史进程。有些历史学家是过去的世界的不偏不倚的观众;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心理现象,想象在历史学家认知历史的思维过程中是结构性的;历史研究中的想象具有推构性、前瞻性和有据性;历史研究中的想象是历史认知的方式,体现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是推动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普通中学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不是历史知识的选择重组而是基于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这就需要正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性质,恰当定位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中学历史课程结构,从问题解决视角呈现课程内容,以阅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0.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历史认知的三条路径:事件、经历、神话。该作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为解读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柯文所挖掘的三条历史认知路径为从多重视角下探寻和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由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组成的学科,历史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二是学生对历史有一种隔阂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要真正理解历史,读懂历史,“神人”到过去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历史事实的修辞建构(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文章将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叙述活动作为一个修辞过程来进行考察,最后出现在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事实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辞建构.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型社会正在构建,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的较量上。历史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与过去对话,与现实接轨,与未来沟通!  相似文献   

14.
古诗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换言之.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从“万世师表”孔夫子开始.以史育人即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在评价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此言简意赅地指明了“为史”与“知道”之间的关系.即要掌握“大道”,必先研究其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5.
在如何鼓励学生言说与引导学生有节制地说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当前阅读对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和"阅读对话教学"均有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教学的整合,能够把"阅读对话"理论落实到"阅读对话教学"中,从而有效推进阅读对话教学。认知语境在阅读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方式是:动态建构、调节认知语境,推进对话;教师部分代理作者(文本),参与认知语境对话。  相似文献   

16.
宗阳 《教学月刊》2008,(3):27-28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而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这样的特点恰好与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反,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因此有学生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太枯燥了,不好玩。”这些看法虽说有些偏激,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很有代表性。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有用。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柯林伍德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洞见:历史之所以是“活着的过去”,是因为有“历史思维活动”,有当下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是"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双向构建。求真作为一种精神,是PBL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解释是主观感受的表达,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PBL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探讨的是过去,这个过去是现今的源头。学习历史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养成我们的历史意识,从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形成正确分析、看待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是否有利于这个历史课程核心目标的实现呢?现仅就新教科书课思考题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一角度,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