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师毕业3年后,我在教学上已小有名气。因此,校领导有意把有“脏乱差”之“美称”的六年一班交给了我,既为了提高我的管理能力,又为了帮助我丰富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读了《鼾声》这篇文章,使我感受非常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我”回去看望父亲的时候,由于父亲有睡觉爱打鼾的习惯,为了不打扰“我”睡觉,仍然像小时候一样,等“我”睡着了才睡,并在“我”睡着之后给我掖被角。我被这位父亲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天下父母一般心,我的父亲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中师毕业3年后,我在教学上已小有名气。因此,校领导有意把有“脏乱差”之“美称”的六年一班交给了我,既为了提高我的管理能力,又为了帮助我丰富教学经验。开学第一天,我满怀热情地夹着十多天来精心设计的教案迈上讲台。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开始讲课。当我回过头面对黑板时,才发现黑板上写满了字:“马大哈”“马虎将”“马屁精”“拍马屁”……学生竟利用我的姓对我大加嘲笑。我一下子火冒三丈。与此同时,同学们哄堂大笑,其中有一个男声笑得最响亮、最刺耳。我蓦地转过身,手重重地拍在讲桌上,“啪”的一声,笑声停了。我瞪大了眼…  相似文献   

4.
为了配合学校开展的“创新班级管理,打造特色班级”活动,我在班里开展了“折出我未来”特色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看见学生轻易将宝贵的晨读时间浪费了。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晨读,等来的却是“我刚进教室”、“我去厕所了”、“我在找作业”、“我在找语文书”等诸如此类的借口。为了让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我曾苦口婆心、严厉批评、重重惩戒,结果却没有多少起色。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寓言:  相似文献   

6.
一天,小树林里几个鸟妈妈在一起眉飞色舞地夸起自己来了。 杜鹃鸟妈妈抢先说:“刚才,我给小宝宝喂吃的、喝的,可把我忙坏啦!” “可不!”啄木鸟妈妈紧接着说,“为了给我的小宝宝造个好卧室,我呀到处采树枝,搞得我精疲力竭呢!” “是啊,”老鹰妈妈高声道,“为了使我的小宝宝长得结实,我四处飞来飞去,忙着收集谷粒,可……” 突然一阵讥笑声打断了老鹰妈妈的话。三个鸟妈妈一看,发笑的原来是乌鸦。 “你……你为何发笑?”三个鸟妈妈异口同声地问。 “我呀,笑你们刚才说的全是大谎话!” 三个妈妈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7.
儿子上初中了。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刚刚步入少年行列,儿子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令世上父母都难免头痛的难题———情感早熟。为了把儿子救出“火坑”,我不得不调动所有的智慧,战战兢兢地和他“谈情说爱”。那是上初中不久的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到厨房找我,一边跟在我的身后打转,一边得意洋洋地拿着一个粉红色的信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看儿子一脸陶醉而兴奋的表情,我感到这封信非同一般。为了引儿子“上钩”,我故意装着毫无兴趣的样子:“在哪里捡了个破信封?”“什么破信封?是女同学给我写的信!”“这个女孩子有…  相似文献   

8.
为了“哄”学生爱上阅读,我的口袋里装满“糖豆”和“高帽子”。有时我在黑板上写上“看谁是入迷的小天使”后静静地巡视。学生为了成为“入迷的小天使”,就会看得更投入。有时我又换个花样:“今天谁因阅读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芒?”为了“智慧的光芒”,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9.
青春不言累     
19岁那年,我步出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几乎在踏上讲台的同时,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渴望自己能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成为教学上的骨干。那时,站在“向星星瞄准总比向树梢瞄准射得高”的警句牌下,听着“我们这里都是鹤,你只有长成骆驼才能出人头地”的训导,我感觉到了什么是“路曼曼其修远兮”。为了使自己尽快长成“骆驼”,也为了能坦然面对每一位家长质疑的眼睛,我读唐诗,背宋词,丰富文化底蕴;攻读《心理学》、《教育学》,提高理论素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备课的方式方法,我认真阅读了所有能见到的…  相似文献   

10.
林勇涛  聂有礼 《科学课》2008,(11):63-63
关于“竹根”是茎还是根的问题,在我没有上自然课以前,我一概不知,总以为地下长的都是根。但是到老家一次实地观察以后,我明白了“竹根”并不是根,而是茎,为了这个问题,我还跟爷爷奶奶争论了一番呢。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首先是要有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在师范院校读书时,我记住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格言;在工作中,我常常用高尔基先生“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段话来勉励自己。为了这份爱,在最疼爱我的父亲去世那天,我没有在他的旁边,我含泪上完了上午两节课,下午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回家为父亲奔丧;为了这份爱,我把婚假缩短到三天,为的是不耽误高三毕业班的课;为了这份爱,我坚守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平行班,中新友好实验班,还是“问题学生”集中,别人望而生畏的“乱”班,我都能带成受到别人称赞的优秀班级。领导的信任,家长的赞誉,学生的爱戴,一直是我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吴萍 《河南教育》2007,(11):36-36
“不会吧?我教得有这么好吗?给我打这么高分!” “太伤心了,我那么卖力地教他们,却给我如此评价!” “评教?!我不会再看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而在那里乱点,没有意义!” “哎,你们看这建议说得多好,这学生太可爱了!”  相似文献   

13.
那是炎热的一天,我和弟弟在舅妈家开心地玩耍,为了逃避弟弟的“追杀”,我灵敏地躲入房中,顺手把门给关上了。谁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弟弟听见关门的声音,知道我逃入房中,就躲在房门旁边小心翼翼探视房内,我在房中得意地做着各种胜利的样子,弟弟见我得意起来,便大喊:“你给我出来,还不出来我就要使用武器了。”我听了不但不害怕,反而反击“敌人”说:“小不点,没本事就别跟我争。”弟弟听了气得脸通红。这时,我的目光在门前扫了一下,“不对,”我疑惑地说,“门锁烂了。”我赶紧跑过去使劲地推门,可怎么也推不开,这下我…  相似文献   

14.
红兵: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徐兰 《早期教育》2006,(7):20-20
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我们特地制作了“洗衣机”“饮水机”“微波炉”等。但在游戏时,我发现孩子们对“洗衣机”“饮水机”比较感兴趣,而那台“微波炉”却连着两天无人问津。今天我就以“客人”的身分参与到了娃娃家的游戏中。  相似文献   

16.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身与竹化”是苏轼艺术创作论的经典之笔。它回答并解决了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创作构思时感情的注入问题和在具体描绘形象时“我”的隐藏和跳出。而“我”的跳出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无我之境”极相似。所谓“无我”,是“我”从具体的形象中跳了出来,做到“我”与“物”溶为了一体。“身与竹化”,竹中有我在焉。故“无我之境”实乃“有我之境”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孩子们每天喝足量的水,“请小朋友都去喝一满杯水”像一句口头禅一样,天天挂在了我的嘴边。一天,排练完团体操,我嗓子都哑了,便轻声地提醒孩子们去喝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杯子饮水。这时,达达小朋友飞快地向我跑过来,将一满杯热乎乎的水高高地举到我的面前,说:“王老师,请喝一杯水。”我眼睛一酸,禁不住眼泪流了下来。达达小朋友只有4岁,做出这样有爱心的举动,怎能不让我感动呢?为了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有一颗善良的关爱之心,我因势利导,在活动室外设立了一棵“爱心树”。我在用吹塑纸做的“爱心果”上写下:“达达…  相似文献   

19.
侯春燕 《江苏教育》2007,(22):55-57
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时间与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巨大冲突。学校的产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缓和这样的矛盾,因此。学校的教学被赋予了“效率”的要求。但“效率”是否就等同于“进度”?为了保持一定的“进度”就可以采取各种教师单边意愿上的措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实际教学中包括很多公开课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完美”,老师们都不自觉地扮演了“赶鸭快快跑”的“鸭农”形象。比如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装模作样地讨论,提供给学生一大堆实验用品却要求在三五分钟内结束实验等等,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说实话,在较长一段时间中,我也是这些“鸭农”中的一分子。直到经历了以下这次教学,才使我对教学效率有了深一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暑假里,一个三年未曾谋面的学生突然找到了我的办公桌前,为了手里的那张本科录取通知书对我说声谢谢。闲聊中,那个曾经的“后进生”纯真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当了教导?”我一楞,随即意味深长地笑了,“你进步了,老师也在进步呀。我与你们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