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根据新课标我们知道,写作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真实的事物。这样的写作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孩子的纯真,还可以体现出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不断从课堂以及生活中不断累积真实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从而个性张扬,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2.
一、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写作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以自己的思维对生活予以深度介入。近年来,语教学界不断发出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的呼声,出现了以真实生活为起点的崭新的写作尝试。这种回归生活的趋势,促进了作教学的两大转折。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真实化,二是引导作情思的真诚化。这种形式对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在两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挥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当记者的快乐与辛苦。这种体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记者生活的真实体现。学生在充分的换位体验中,知道什么叫采访、学会如何采访。二是让学生换一种视角关注现实生活,学生在实践、审视生活中提高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点燃激情,张扬个性,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写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作文来。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差异,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捕捉真实的外部世界,关注人性本真,展现个性风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明白要关心和了解父母。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让每个学生去精心保护一个生鸡蛋,时间是一天一夜。围绕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写一篇日记。  相似文献   

6.
徐伟 《现代语文》2008,(11):135-136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听好歌”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写出血肉丰满,富有灵性的个性作文。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就是让孩子们真实地描绘生活,对真情有感而发,为自己而写,为读者而作。在多元的作文评价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和谐的主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  相似文献   

11.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12.
成长的脚印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的人生“史记”。此次习作,引导学生翻阅自己的相册,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捡拾昔日的快乐和悲伤,不仅能使学生乐于表达,更能激发学生对丰富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成长历程的感悟,在提高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 知识能力:学会理解和关心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谢父母。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回归生活,其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儿童所处的现实生活,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  相似文献   

15.
让儿童的作文有儿童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童年的语言写自己的五彩的生活,抒发自己最真实、  相似文献   

16.
1.促使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2.积极创设自由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用笔写下来,从而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3.引导学生迁移实践,在习作中丰富情感体验,尝试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作文应以生活为基础,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与文字零距离,心贴心,学会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与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王忠新 《山东教育》2010,(12):51-52
一年多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是连接品德与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语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具性和人性是统一的,而“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里对作教学的人性作了明确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注重人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父母的疼爱》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第二课,是在"弄清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体会"家庭亲情,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的教学内容。本课鲜明的特点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深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