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语言工具,教师也要从各方面人手着重对幼儿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1.培养幼儿说完整的话。说完整的话有利于幼儿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说话不完整的现象在幼儿中经常发生。如幼儿想吃苹果,就指着苹果说:“我要这个。”成人也理解他的意思,但先不要给他,而是问他:“要什么?”如果他一直说:“这个。”成人可再问他:“是苹果吗?”他肯定后,  相似文献   

2.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学喜欢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为此,常被家长说是一心二用白费功,可他们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听音乐并没有耽误做作业。人真的能一心二用吗?中国古代就有“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一心二用,难以保证工作或学习质量;也有人认为,“一手画圆一手画方”,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上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体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习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看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封面”如金似玉,“内容”却不堪入目。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给你们讲了如何依靠材料写出有趣味的作文,你照着做了吗?现在我继续讲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我们知道,同样一个意思让不同的人说,其说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说出来很死板,听的人没啥反应;有的人说出来则很幽默,听的人会捧腹大笑。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的作文不就有趣味了吗?我这样说,你可能会想:这谁不懂,问题是写不出幽默的语言。没错,幽默的语言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那怎么办呢?很好办呀,生活中有许多说话非常幽默的人,你把他们的话多记一些,写到作文里不就可以“幽”一“默”了…  相似文献   

6.
这十余年来,经常有高中生或是他们的家长来问我:“为什么我(或我的孩子)读了十余年的语文,总做不好作文?高考了怎么办?写作有没有诀么办?写作有没有诀窍?”对此,我只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我们的孩子从小看卡通、漫画,到了学校,读到四五年级,刚掌握语言这一工具,本应该好好利用这工具去读书。然而,老师不教他们去使用这工具,却反复研究、琢磨这工具,就像一把锄头本是用来开矿的,我们不去开矿,却专在磨那把锄头,把它镶了金边还换了玉柄。难道不是吗?我们的孩子学了语文不去读书,却专门研究“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这个…  相似文献   

7.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该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两段话用在对课题教学“切人点”的形容上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交际工具,所以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一种现象,同样的教材、教参,甚至迮教案也是集体讨论的,学生听有的教师讲课如沐春风,精神集中,在兴趣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而学生听有的教师的课则十分吃力,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差,这是什么原囚呢?教学语言使然。  相似文献   

9.
“学而不思则罔”。设计课堂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有意识有计划地用多种方法,开启他们的心智,拨动他们的感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学习处于兴奋状态。怎样激活思维呢?抓住矛盾,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诺曼致弗雷德》是一封较长的婉拒信。学生看得懂,若逐段讲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我一上课就单刀直入提出一个问题:“诺曼以实相告不愿为弗雷德儿子介绍工作,为什么两次提到那只波斯猫?”学生兴奋起来了。有的说:“为了打比方说明道理。”有的说:“这不恰当。人不能和猫比。”矛盾一挑起,…  相似文献   

10.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当代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呢?本文认为可以从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1.
《蜗牛》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这一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咱们就想办法让它爬出来!怎么样?”“行!,'同学们异口同声。我又抓紧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有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入水中它就有可能出来;有的则认为:用笔尖扎壳背面的小孔它会爬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也有认为“用火烤”、“在地上磨它的壳”——想法真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是一个爱画画的小朋友,你就要学会用‘美术的眼睛’看世界。眼睛还分‘美术的眼睛’、‘数学的眼睛’吗?不都是一样的吗?欸,眼睛外表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同样一个‘●’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一个黑点,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了一个太阳,而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了一个小汽车的轮子……你看,是不是不一样呢?这‘美术的眼睛’啊,就是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会欣赏美,分辨美。”  相似文献   

13.
新《纲要》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语言是人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语言。孩子一出生就要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流沟通,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他们上了幼儿园后,特别需要老师把握机会,创造条件,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那么,怎样创设幼儿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4.
我在讲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当学生理解了梯形的概念,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摘录如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师:这是梯形吗?有的学生:这是梯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是梯形的?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有的学生反驳说:你是怎么知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师:那请你们想办法,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拿出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有的互相说方法,有的冥思苦想。之后,教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了验证的演示,证明了这个图形是梯形…  相似文献   

15.
勇气     
今天,班会课上,老师说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请想参加的人举手。我想参加,可又不敢,看了看别人,没一个人举手,或许他们有的不想参加,有的和我一样想参加又不敢,老师见状就说“你们先回去考虑一下,下午再说。”放学路上,我一直在想,参加吗?要是没得奖,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可是不参加,不就失去了一次机会吗?我曾经说过不能再这样了,要抓住机会。我反悔了吗?一路上,我一直都这样犹豫不决。回到家里,我随便拿了一本书看起来,里面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刚到澳洲时,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然而招聘主管问他:“…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实,确切地说,“语”(口语)比“文”(书面语)更能体现它的交际作用,口语更便捷、更常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更是一个人能否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8.
我的语文工具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的语文工具观刘国正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管在大同中还有小异,但是,已经取得广泛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是一种工具来决定的。语言是怎样的工具呢?有的说是交际的工具,有的说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有的说...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七个字就概括了、说明了、肯定了语文的学理价值和教育作用。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未能充分理解这句话的重大意义。有人认为在各级学校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向来与诸科并列,就说它是“主科”吧,也与数理化外四科并列,怎么能称之为“百科”之母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的任何活动都靠思维指挥,而思维的实体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没有语文,哪有百科?这还不明白吗?  相似文献   

20.
张萍 《青海教育》2006,(7):40-40
语言是语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教学语言艺术,只有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那么,语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